「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釋義
耕雲導師 寫於台南市禪學會成立(一九八二年)之前
一、序言
所謂「牧牛」,乃明心見性後之「保任」功夫。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為宗門「知有」之來源。
或問:「既已見性,斯即成佛矣,更牧牛作甚?」須知:「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謂「隱隱猶懷舊時嫌」,無始習氣,何能頓盡?況曰:「十月懷胎,三年溫養」,自牧之功豈可輕忽?雖然如斯,若是過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無許多絡索也。
二、「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釋義
(一)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 犇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 誰知步步犯佳苗
參禪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不可退心。須知凡事到「極」處,就會有個「反」出現。不但「物極必反」,須知「理極」也一樣會「必反」,而綻現出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來。事實上,如果不能窮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頭而親證大宇宙的「實相」,又如何斷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雖斷而乏保任之功,則習染依舊,十九自陷於「豁達空」,流於狂禪,豈不大可畏哉!是悟後起修必不可忽。
(二) 初調
我有芒繩驀鼻穿 一迴犇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制 猶得山童盡力牽
牧牛之道,須「允執厥中」,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急不得,急則成執;忘不得,忘則走失。總之,必須堅執「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於調伏。否則,一存姑息,牛乃難制矣。
(三) 受制
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調伏既力,牛漸上路,稍稍管帶,即中規中矩矣。從此但莫放縱,可保無失。
(四)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 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繫留
回首者,時時思憶來時路,迥非昔日舊行履之謂也。若不回首,如何出塵?其悟後迷者,蓋緣「渾忘本來、昧卻初因」之過耳。
(五) 馴服
綠楊陰下古溪邊 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此則保任功深,生處漸熟,熟處漸生!舊習漸消,性功斯顯,已見變化氣質之明效矣。
(六) 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 一曲昇平樂有餘
調伏既久,舊習殆盡,自在優遊,咸契中道。從此「發而皆中節」,不勞心力,「自然合他古轍」,洵可慶也。
(七) 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 漫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渴飲隨時過 石上山童睡正濃
前者「一回入草去,驀鼻牽將來。」而今仰首低頭、舉足下足,無不合道矣。初初時慮走失,而今趁亦不去,迨臻不退轉者歟?
(八) 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 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 白雲明月任西東
牛牧我?我牧牛?牛即我,我即牛。彼此相忘泯形迹,「雲在青天水在瓶」。相契既深,心心相印,因相融而相忘矣。
(九) 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 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 歸來猶有一重關
無人無我亦無牛,無心無事有何求?從此不向繩頭弄,自在遨遊樂無愁。
至此真是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想,即如如佛」矣。
(十) 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 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白叢叢
「人牛雙泯,理事不存;一真法界,法界一真。」此是大圓滿,亦名大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三、結語
唐以前宗師相承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遜至以後,根器日劣,信心日薄,不得不出之以門庭作略,而禪風墜矣。圜悟、大慧稍稍提振,便見人才輩出,究宜如何,大堪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