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耕雲導師 一九九二年八月三十日講於台北市
一、去掉我執,才會有真正的謙虛
問:內心謙虛,行到極點,可否去掉我執?
答:謙虛與去掉我執互為因果,若是沒有我執的人,他是真謙虛;有我執而又謙虛到極點,是假謙虛,那不是真的謙虛。因此,必須真正去掉我執,才是真謙虛。
當然,你若處處謙虛,不管你去不去我執,「能謙虛」就是一種功德,為什麼?菩薩是「施無畏」。你若不謙虛,處處跟別人摩擦,給別人製造煩惱,別人的煩惱反射到你身上,你也煩惱。你若處處謙虛,你就給別人製造喜悅,你就有功德,你也活在喜悅中。
我覺得,真正的謙虛是去掉我執,不是因為謙虛才去掉我執,所以真正地去掉我執才是真謙虛,不是謙虛以後才去我執,事情就是如此。但是謙虛對於去我執,是有幫助的,因為去我執是很難的事,你能夠把我執都去得掉,那一切都圓滿。而謙虛也是很難的,我明明會,別人卻說我不會;明明我做得對,他卻說我不對,我若肯承認──「你說得對,請你多指教」,就已經開始去我執了,這是互為因果的。
你若很謙虛,謙虛到極點,甚至別人誣衊你、壓低你,把你貶值,你也不生氣,那就是真的去掉我執了。你這個問題很好,謝謝你!
二、鍛鍊心力,用愛心去包容各種宗教
問:身為業務人員,每天面對的是各種宗教信仰的客戶,在此環境下,應如何保任,才能在修行上不斷地超越與突破?
答:你所遇到的宗教,是很好的;凡是信神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這種人好相處。
你不要以為「他跟我信的教不同,我跟他是對立的、是矛盾的」,錯了!因為釋迦牟尼就是上帝,上帝就是釋迦牟尼。我講這個話,不是開玩笑,不是戲論!你想一想天主教的主張,說聖子、聖父及聖靈三位一體;為什麼說聖子、聖父與聖靈三位一體?或者說聖父、聖子與聖靈三位一體?因為沒有聖靈,也就沒有聖父、聖子,縱使有了聖父、聖子,祂不靈嘛!有什麼作用啊?沒有聖靈,光有聖父、聖子,還是等於不有;為什麼呢?因為聖父、聖子就不靈,所以說「三位一體,突出一個聖靈。」
拿宗教哲學來講,聖靈是宇宙生命的本體,聖父、聖子是人格化的神,人格化的神跟聖靈合而為一。儘管天主教沒有說「人可以成為上帝」,但是人成為上帝,不但是可能,而且是事實。
在古老的印度教也有這樣的講法,說有大梵、梵天、濕婆。大梵是什麼?就是聖靈。梵天是什麼?就是上帝。濕婆是什麼?就是毀滅之神。上帝是創造之神,濕婆(若讀梵文,應該是「夏娃」,跟天主教講的亞當、夏娃,是一樣的)是毀滅之神,而且三位一體。
同理,宗教裏有很多是密語、密意,它是寓言。例如上帝發脾氣、上帝憤怒了……,有很多,都是寓言。佛講「羊鹿牛三車」、「三乘是虛,一乘是實」,也是寓言。佛講的「貧子衣珠」、「二十年中唯令糞掃」……,都是寓言。
我們要瞭解宗教的真實,那沒有人會去教你,只有靠你自己體悟。你體悟了以後、進入不二法門以後,那麼就「苦樂不二」、「人我不二」、「得失不二」、「菩提煩惱不二」……,一切都不二。既然是不二,那麼佛教與其他的宗教也都不二了,所以用不著計較這些事。因為宗教的差別,而有所計較,不必。如果你的心力很強,用愛心去包容,別人也就不排斥你,那就是你的勝利,而你的勝利就是真理的勝利。
三、不執有為,便是無為
問:如何把「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化成「無為」?
答:我剛才講「我們的法門是有為、無為不二」,你不要以為有為跟無為是相反的、是對立的。你若時時自覺,自覺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呢?自覺,你能夠叫它不覺嗎?你也不能,它是自覺嘛!你不能吹熄生命之火,它就是時時自覺。除非你神經衰弱,否則你想什麼會知道。我們在座的朋友絕大部分自己想什麼自己知道,這麼多年了還做不到這一點,那是很好笑。
你問「如何才能無為」,其實一切的修行方法都是朝向不二法門前進的;在沒有到達不二法門以前,那有為、無為截然分明,也不可能無為。但是進入不二法門,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有?,沒有辦法劃分。我這個說法,各位想必能夠感受得到,你要找絕對的無為,沒有,因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沒有一樣東西是停止不動的。
說到停止不動的東西,有人說:「老師,你看!有東西停止不動,譬如說這個煙灰缸,它停止不動。」你看煙灰缸擺著,沒有動;笑話!它是動的,因為所有的物質都是原子堆積的,所有的原子裏都有電子--都有負電子、正電子,電子是動的。它若不動的話,不能保持質子的平衡,也不能維持質子的穩定性,那麼煙灰缸就沒有了嘛!哪裡還有煙灰缸?因為它不穩定,就散掉了。
所以天下沒有一個東西是無為的,我講的真無為就是有為。佛陀說法度生四十九年,說「我沒有說到一個字」,在祂來講,是真的,那是真實的,不是說笑話。你說那是有為還是無為呢?四十九年弘法度生,遭遇到很多災難,是有為還是無為呢?由此各位就可以知道,有為就是無為,不要選擇二分法,要把它一元化;若進入不二法門,就是一元化。如果你始終把它分成有為和無為,分得越多,心亂得越厲害,你想保持安祥,就不可能。
「時時自覺」的本身就是無為的,自覺還要用力氣嗎?還要付出多少熱量功能才能無為嗎?不需要,要自覺就自覺。「念念自知」,只要你沒有神經衰弱,沒有得過妄想症,就可以做到。妄想症都是胡思亂想造成的,晚上睡覺懷疑有人要害他;那個人看了他一眼,懷疑對方要殺他;路上有人問路:「他家住在哪裏?」就懷疑對方是不是要來綁架他,這些就是妄想;妄想多了,就形成多頭意識。多頭意識就「反」,反什麼?反安祥。心裏不安祥,就混亂,久而久之就神經衰弱。
我跟你這麼講,也許你不滿意,但是我跟你講:「當你能夠做到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那你已經就無為了。」也許你不滿意,但是我只能這麼講。
四、在逆境中,如何化阻力為助力
問:在逆境中,如何化阻力為助力?
答:假如你認為阻力存在的話,那個阻力就不能化。阻力就是阻力嘛!怎麼能變成助力呢?假如美鈔存在的話,你想把它換成新臺幣,到銀行去跑一趟就可以;你不跑一趟,口袋掏出來還是美鈔。你只要不接受阻力的壓力,你很樂觀、很耐煩地像分解因式一樣,一層層地把它的括弧去掉,問題就解決了。像小代數的分解因式,大括弧、方括弧、小括弧,你把括弧一層層地解,最後就沒有了。我們用耐性、包容、樂觀、不執著的態度去面對阻力,就能夠化解阻力。我是個笨人,只能這麼說。雖然這是個笨方法,不很聰明,但也只能這樣做。
五、如何辦理親人的後事
問:修學安祥禪的人該如何面對長輩至親的死別,又應該如何處理後事,需要哪些儀式及注意事項較為如法?
答:我們佛法講究「隨緣」,「隨緣」就是適應當前的條件。這個「緣」字有很多解釋,應用最多的就是「條件」。你問我,我告訴你了,但是大家反對這麼做,你也沒辦法,你也不能夠堅持。大家主張怎麼做,就怎麼做,人都死了,你不必起什麼爭執,不必堅持要怎麼樣。
那麼你若問我的話,我說:「人死了,我們要看開;我們悲傷,我們就痛哭一場,生離死別是人之常情。」如果說人死了,不要掉淚,我們笑,那這個人是神經病,不正確。我們可以哭,但是不能夠常常自我催眠,說我好傷心,我好傷心,這樣就不好。我們要說「生老病死是人人都不能避免的,我們若想紀念他,我們就努力做好人,不要叫他失望」,這就對了。
至於說如何處理後事?最好是火葬,因為火葬有三大利益:第一個,喪葬費便宜,不浪費;用不著選擇好的棺木、陪葬品……。第二個,不佔領空間:像我們人口一天天增加,到處是墳地,我們看看,死人占了活人的空間,「死存」占了「生存」的空間,這並不合理。第三個,最重要的一點,人剛死的時候,四肢五官都還很正常,假如你把他土葬,這可能有鬼出現囉!鬼為什麼牙齒露在外面,眼睛窪窪的,鼻子中有兩個洞,因為人都是執迷不悟的--人死了以後,明明死了,他還要貪戀屍首,說這就是我,一天天地看,一天天地變,最後他的形狀就跟著他看的那個樣子變。你看!人死了、乾了以後,嘴唇乾了,牙齒就出來了;肉爛掉了,鼻孔就出來了;眼睛爛掉了,兩個洞就出來了,所以很難看。你若燒掉了以後,他就看不到了;他看不到,他就能保持他正常的形象,維護他的形象,這對他有幫助。這個是三大利益,所以火葬很好。
至於人死了,你多麼悲傷,對他沒有幫助。人死了以後,靈魂當時不會走,還在附近活動,人都是貪戀,所謂「戀戀紅塵」,就是貪戀著紅塵,捨不得這個家,這個家他付出了感情、付出了心血、付出了勞力,所以他捨不得走。
人有沒有魂呢?當然有,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了,人沒有死以前過磅,一斷氣再過磅,體重減輕了。所以我們請高僧念經超度是很好,但是如果他的文化水準不太高,別人念的經他也聽不懂,「What’s meaning?」什麼意思他不懂,這沒什麼效果。不如你用台語給他念一篇「安祥之美」、「不二法門」或者……,他一斷氣,你就給他念,你平常可以先準備,你自己錄了音。老師的錄音帶可不可以呢?可以,對他幫助是有,但不是很大,因為我講普通話,老人家聽不懂,所以你用閩南語或家鄉話錄出來給他聽一聽,對他很有幫助。
人都是癡啊!癡而執,由生執著到死。你若是叫他解脫,就把他燒掉,他無可貪戀,找不到屍首了,那對他有幫助。找到屍首以後,他就隨著屍首的變化而變化,最後牙齒露出來,眼睛剩個洞,鼻子剩兩個洞,這樣不好,很不好!
你能不能當家做主說要火葬呢?如果你的親戚、朋友、長輩都反對,即使你知道這個事實,也沒有用;不如他活著的時候,你多多孝順他,我感覺這很實在;多多孝順他,給他快樂,不要使他生氣,就好啦!
六、看電視不礙修行,但不如用來反省
問:觀賞電視時,目睹骨肉分離情景時會掉淚,這對修行是否有礙?恭請開示。
答:你可以看電視,想必你的時間很充裕。時間很充裕,看看電視,那也不壞,對修行沒有什麼妨礙。
有些人看電視,看完了以後,氣得不得了,說:「這個壞人怎麼不死啊?這個該死的怎麼不死啊?」像我的小孩看中視,說:「你看精靈王,還有這樣的精靈王,這麼壞,怎麼老天爺不懲罰他,還要他當精靈王嗎?沒有天理。」說著、說著,拍桌子。我說:「少爺!這桌子不堅固,你不要給我拍壞了。」(眾笑)所以看電視,若不執著,過眼雲煙,看過就算了,對修行無大礙。
如果說你有多餘的時間,你閉目養神,坐在那裏反省你今天的所作所為,我感覺這個比看電視獲益要大,對你的身體健康,對你做人的通暢,對你自己家庭的幸福,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有一個小時看電視的時間,不如拿來做自己的反省。
「反省」是什麼?就是印度教講的「冥想」。「冥」是什麼呢?就是看不見,你想什麼別人看不到的。這個「冥想」對於一個人很有用,肯去冥想、肯去反省,就是《指月錄》上講的「思盡還源,性相常住」,對人的健康有幫助。人若是腦筋什麼都不想,那他到六十歲就會得老年癡呆症;若一天到晚亂想,他不到六十歲就會精神分裂。禪是思惟修,要去思惟。你要想什麼呢?要想生命的本源,要想「不二法門」何以不二,你把這些問題都去想出來。虛雲老和尚為什麼活了一百二十歲?被人毒打都沒有打死?因為他想得太多;他所想的不傷身體,不影響健康,為什麼?他不為個人,他所想的跟個人的利害得失無關,想的都是真理,因此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臨走的時候還寫一首詩,不但沒有老年癡呆,而且智慧更昇華。
有很多人跟我講:「我學安祥禪,我腦子反應不靈光。」我說:「那是你個人的事,不是安祥禪的事。」我說:「等我腦子反應不靈光,你就不要學安祥禪了,學了老師這個樣子,危險哪!」你腦子不靈光,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果問題,它有因果。因果病很多,在這個地方,我不想耽誤大家的時間,不想詳細講。
總而言之,我們能夠對一切都抱著一種包容、一種平等的心胸,不從自我為出發點去看待一切,說這個對我有害,那個對我有利……;這樣的話,事情就麻煩,使我們不會再清明在躬,我們的理智就會降低,我只能簡單地這麼講。
七、如何才能加深安祥,且不退失
問:安祥較為平穩時,覺得比以前通暢,然而要如何去行,才能使安祥更加深,不會因執著或把玩光景而耽擱;又安祥加深後,怎樣才不會退失?
答:安祥發露以後,就要保任,又叫管帶,也就是說每隔一個時段(二個小時或三個小時)回顧一下--「安祥在不在」,這個叫自覺的功夫,這個就叫「保任」,這個也叫「管帶」。若不在了,我們就要反省「為什麼它溜走?是我不重視它?是我輕忽?是我犯了錯誤?」
至於說如何使自己安祥上升,那很簡單,就是要放鬆,要放鬆(強調)。你不要緊張,不要一天到晚說我要保持安祥、保持安祥……,那就是緊張,反而保持不住。所有的修行都是要放鬆、要看淡,放鬆心情,要保持輕鬆。輕鬆就是不要抓得緊,不要叫它抓得緊,就是不執著,執就是抓。你要想安祥穩定而能上升,就要離執,執著越少,安祥越好。你若是執著越多,那就是越緊張;越緊張,越不調和;越不調和,安祥越沒有。你什麼時候沒有執著,什麼時候你的安祥就很深;什麼時候執著很多,什麼時候就沒有安祥。安祥與執著(我執和法執)誓不兩立,我只能這麼講。
八、如何保有自他不二的覺受
問:我在前些日子體悟到本心,當時的感受法喜充滿,見到人事物是如此的親切,就像 老師講的「自他不二」,可是這種覺受還是會流失,無法斷惑,應如何保有而增強心力?
答:要想保有,首先要不為境轉。
有些修行很好的人就能看到、研究透了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也就是說他瞭解生命的基因(亦即佛法講的大圓覺海,其他宗教講的生命本體);縱使他瞭解那個,也能夠做到理性上的認知,到了這個程度,他都保持不住自他不二的情操和胸懷,何以如此?就是為境所轉,也就是說外邊的環境會給你轉掉。你若能夠八風不動,苦樂利衰毀譽稱譏來了,你都不動搖──別人說你很讚、你很行,你也不會高興;別人說你不夠看、你差勁,你也不會煩惱;別人給了你一百萬塊錢,你也不歡喜;你丟了一百萬塊錢,也不想上吊。那這個就是自他不二、得失不二、毀譽稱譏不二,那你就能保持得住啦!
像這樣的保持,是不大容易的。你能夠有這個境界,有這個心光的發露,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你要想保持它,你就必須不被外境所轉。有很多宗教講「魔考」,譬如道教說「有魔考」--有魔來考驗你;不要說道教,釋迦牟尼悟道以後,天魔波旬都在考驗祂啊!你要能夠接受考驗,你就堅持不二法門,而且你自己要反省得很徹底。
有很多人跟我學法,我叫他反省,他都不反省,我都逼他。有很多人反省或不反省,都沒有關係,可是有些人我特別喜歡他,我說你要反省,你硬是要好好反省,他卻不反省。爾後我見了他,我說「你沒反省」,他說「我反省了,我寫了」,我說「你寫的那些,不對」,他說「你沒看,怎麼知道不對」,我說「就是不對!譬如你說你這個人看到壞人,你會生氣,嫉惡如仇,這是第一個缺點。我說這是優點--正義感嘛!」他說:「我偶爾但不是經常會隨地吐痰,沒有公德心。」我說:「這個是小事情。」他反省的大概就是這些事情。若說對不起別人,他說:「我讀小學二年級借了同學一張作業紙,沒有還他,這個是我的錯誤。」我說:「算了!你不必反省了,浪費時間,這樣的反省沒有用!」
真正的反省,是把錯誤丟掉,把自己的個性變成了佛性。佛性是無所不包,個性是跟任何東西都對立,只要有東西來,就是跟我對立的,我是我,他是他。這個「他」不管怎麼寫,一個人字旁的「他」,一個神(示)字旁的「祂」,或者是寫一個牛字旁的「牠」,都是「他」,都是對立。你必須把我執去掉,那你這種自他不二的心態(這是果位的狀態),就能長久保持。保持住了,你就證果了,就是入聖位,就是聖人了,大致這麼講。
九、修行不一定要念《金剛經》
問:修行,是否一定要念《金剛經》?還是因人而異呢?
答:念經,有的時候是足夠的,但不是必須的。若說是足夠的,像六祖聽人念《金剛經》,他就發心,因此就成了一代祖師,那是足夠的呀!而且以後他說法,都沒有超越《金剛經》,他就是詮釋而且弘揚《金剛經》,《六祖壇經》都是《金剛經》的註腳。若說念經既不是必須的,也不是足夠的,那我請問各位:「釋迦牟尼佛念過什麼經呀?」我敢打賭,釋迦牟尼佛沒有念過《金剛經》,祂為什麼成佛呢?所以念經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如果你是退休的、年紀大的老年人沒事做,如果你想革除你那個三缺一(打麻將)的習慣,用那個想法來念念經,是很健康的。如果你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你每天要抽出兩小時來念經,我想大可不必!以前我到一個朋友家裏去,他太太念經,木魚越敲越快,念完了,我問她說:「妳為什麼越念越快呀?」她說:「張太太打電話來,要我兩點鐘去,時間快到了!」像那樣子念經,會急出心臟病來,也沒效果,不如不念。所以念經是否必要呢?不一定!
不過,我曾經講過念《金剛經》的方法,《金剛經》跟別的經不同,《金剛經》是佛教的本體經──是本體佛、法身佛的經。我坦白說:法身佛念這個經,念這個經,就成法身佛,它是法身佛的修持法門,那是最高級的。中國從唐代以後(六祖以後),大家非常尊崇《金剛經》。《金剛經》又能避邪、又能解冤、又能滅罪,功德很大,因為它是法身,而法身無邊,所以功德無量。但是念法身經就不要用分別心,不要說「如是我聞」──「我聽說事情是這樣子」,不要這麼去解釋它,不要念一句、想一句:「這是什麼意思」,不要這樣想。你從「如是我聞」念到尾,然後把經一合,看看心態改變了多少?這是念《金剛經》的方法。
如果你念《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像這樣子念,就完全錯誤。你說:「同樣是佛法,為什麼它們硬是兩個極端呢?」那是因為對症下藥,有些人病了,吃這個藥,有些人卻要吃砒霜(砒霜是大毒藥)。總而言之,佛是大醫王、是大法王,他是對症下藥,你有什麼心態,祂給你什麼經、說什麼法門。《四十二章經》也說過「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都是好的。所以你念什麼經好呢?你若是學禪,你就念《金剛經》。
你若是閒得無聊,就念《金剛經》;你若是忙得很厲害,就不要念經。人要活在責任義務裏,這是第一基本前提;你若說「我今天沒有時間,我請個假去念經」,(眾人大笑)那不必,我勸你不必!念經是時間太多了,沒有辦法消遣,可以念;假如沒有時間,就不必念。
十、如何對治淫念
問:對於淫念,弟子總是慣性太強,請問師父「要如何對治?」
答:淫念,人人都有,有很多人不能戰勝淫念,於是乎就墮落了。我在《杜漏歌》說:「軀殼起念滋三毒」,三毒就是淫、怒、癡,也就是貪、嗔、癡。貪財、貪色都是貪。
你若不去想這個事,你就沒事;你越想,它就越嚴重。《四十二章經》裏說:「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很多事情是想出來的。當你淫念來的時候,你就想那些失意、不得意的事,那些事都很狼狽、很丟臉,你想這些事,那麼淫火就熄掉了。
常言說:「飽暖思淫欲」,一個人吃飽了沒事幹,就是佛講的「五陰熾盛」--色、受、想、行、識都很旺盛、飽和,他的貪、嗔、癡就會特別旺盛。你看!人到了生理過剩的時候,就想打架,這是嗔,別人勸他說:「你打不過他。」他說:「沒關係,我挨幾拳,我也很爽快。」他打不過人家,不打人,光挨打,他也很爽快,為什麼?五陰熾盛。所以出家人要調飲食。淫念強的人,就不要吃大蒜、蔥、韭菜,肉類就不要吃了;如果體重再超過標準,就不要吃肉了,喝點脫脂奶粉,那麼蛋白質也夠了,鈣質也都夠了,再吃點青菜,它可以幫助腸蠕動,對身體有幫助。假如說我們吃些補藥,即使那些很正常的人,他都會失常喔!我不好意思說「我們想自己的身體,就會產生淫、怒、癡」,我不好意思這麼講,因此我換個語氣說:「軀殼起念滋三毒」。
我在講詞裏也講過,我在桃園當站長的時候,台南來了幾位朋友,他們跟我講:「我們府城(即現在的台南市)的擔仔麵、棺材板最好吃……」,說著、說著,直吞口水。我問說:「怎麼啦?」他說:「口水多了。」我說:「你若不要講,口水就少了。你若是想那個挑水肥的,就沒有口水了。」(眾人大笑)
我這個話不是說笑話,佛法是因病予藥的對治法門,所以淨土宗有「白骨觀」,天臺宗也有「白骨觀」。你想想!這個人活著的時候很漂亮,男士很瀟灑雄壯,女人如花似玉,但是死了三天以後,他會是什麼形狀?四天、五天、六天以後,那就不能看了,再也不是什麼上帝的傑作,也不是藝術品了,那很難看;到了一個禮拜以後,看了簡直會作惡夢。你等到他的肉體慢慢地腐爛,長了一身的蛆蟲,然後變成白色的骨頭……;做這種觀想,就不會想這個事了。
要克制淫念的話,就要調飲食。對日抗戰的時候我在西藏,他們年輕人二十幾歲學密宗的,師父叫他們吃素;大家都喝奶茶,冬天吃牛肉粉,叫他們不要吃,要吃青稞粉;不要喝奶茶,光喝橐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五陰熾盛。對那些老先生,則不然,有一位四川成都人六十多歲,到西藏學密,那個活佛就說:「給他伙食好一點,多吃水果、野菜,但是要多吃牛肉,不要吃肥的,免得吃了對身體不好,還要多喝奶茶。」為什麼呢?因為他身體不好,他在家裏吃素(他是學顯教的,吃齋)。上師說:「你在這裏吃肉,一切的罪過我來負。」結果他吃了半年多的葷,氣色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好。他練習拙火定,只有半年,拙火就起來了。何以見得起來了?冬天,他光著膀子坐在院子裏,下著雪,一個小喇嘛在他身上披個毯子,毯子澆兩盆水,濕透了,坐了四十分鐘,煲熱氣,烤乾了,為什麼?拙火上升。所以要調飲食。
老子說要「嗇」,「嗇」是什麼?吝嗇的「嗇」字。老子的道家是中國的文化,它不是個宗教,是漢朝的五斗米教,後來供奉他,以後的天師道出來,也打他的旗幟。其實道家是個學派,所以道家不叫道教,道教是要燒丹煉汞,這屬外丹,內丹就是守丹田,任督二脈打通,奇經八脈……。這個能不能長生呢?那些古時候學仙的人,我們一個也沒有看到,老早就死翹翹。
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我有個肉體,這麻煩大了,餓了要吃,冷了要穿;我做事做得好,別人會忌妒我;做得不好,別人輕視我,多麻煩。他還講「要勤、要儉」,儉不是說用錢儉,而是說話要少說,免得傷中氣;性生活要減少,免得傷元氣。所以不管是修仙也好,修佛也好,最重要的是獨行道──一個人。也不光是修仙、修佛,就是世法當中任何一門高深的,也都是獨行道。日本的宮本武藏不娶太太,沒有家;日本的武士,若有家、有太太,他跟人決鬥就不行了,那是千分之一秒決生死的事,兩個人站在一起,兩個都不動,一接觸,便有一個人倒下。練劍道、武術也是一樣,所謂的童子功,鐵布衫、金鐘罩,都是童子功。
我們在家修行,不能說斷欲,因為我們有家呀!斷欲的話,就不調和,但是我們要節欲,不是為自己發洩,而是為別人。別人說「我需要」,那麼你就勉為其難;別人不需要,自己要甘於寂寞。我們消遣的方法很多,不要拿這個事當消遣,這不是個很好的消遣方法。
所以你要想戒掉淫念,第一個要多看正經書,第二個要調飲食,太營養的東西不要吃,能刺激性激素分泌的東西不要吃,像蝦一類的東西不要吃,韭菜不要吃,我們腦子常常想的是什麼呢?想著光明解脫,想著眾生之苦。這樣的話,自然會降低淫念。
十一、安祥有深有淺
問:於座談會時,儘可能保持安祥的心態來帶引後進,可是安祥有深有淺,也難免會雜入表層意識,以致落入世智辯聰。請問師父,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才不會既損己而又不利人?
答:不要執著,你這個太執著了。於座談會中落入世智辯聰,那我今天跟各位講話,是世智辯聰嗎?如果不是的話,那我就是語無倫次囉?世智辯聰也好,這都叫方便。
安祥有深有淺,你講這個話,我承認;但是到了甚深安祥的時候,有了結果,就是果位,這時候安祥趕都趕不走。原來我是不想講《牧牛圖頌》,陳董事長叫我講,我就講了;講《牧牛圖頌》的時候,有人拿個幻燈機來,我說「那樣的話,等於是上課嘛,教小學嘛,不好!」我說「我要講一講,把人的毛病都拿出來,作成《牛的禮讚》」。人若有牛的精神,安祥非常好保任。所謂《牧牛圖》,最早先是見牛,就是見到安祥,然後尋牛就是找到安祥,然後慢慢調服就是保任安祥,最後是人牛合一,安祥跟你合一,你就是安祥,安祥就是你,那個時候就到了「華嚴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我有的時候也未能免俗,會感覺到懊喪,有的時候也會生氣。若說我從來不生氣,那是騙人的話,我也會生氣。但是我並不是天天生氣,一年只有那麼幾次,我坦白跟各位講,我都不會因為如此而安祥消失。因為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而我前一分鐘生氣,後一分鐘馬上就哈哈大笑。你能夠無住生心(應無所住),不要讓它佔領你心靈的整個空間,點到為止,蜻蜓點水,那你的安祥就很容易保任。
你想要保持甚深安祥的話,你若有時間(不用每天,也不要立功課,使自己更受到束縛),就念念《金剛經》,我是說有空閒的時候;再有空閒的時候,自己觀觀心。什麼叫觀心?觀心就是自覺,做自覺的功夫。做自覺的功夫,叫「上乘觀心法」。假如你跟人說話,在這當中,他說話的時候,你就在觀心。觀心不是一天觀個幾個小時,而是長久持續的。你若是很忙的話,一天起碼要有兩個小時,這樣才真正會有進步。假如你做的工作不是銀行數鈔票的,那你就一方面工作,一方面觀心,譬如說我在包裝東西,我在幹什麼……,都在觀心。觀心就是念念自知。你若是數鈔票的,觀心、觀心……,結果一萬塊錢變成了五百塊給人家,那就糟糕了。
真正的觀心,就是有初步的安祥。初步的安祥就跟《牧牛圖》一樣,你一不小心,牠就跑掉了,你要用繩子牽著牠,到最後也就是《牧牛圖》上講的「人牛合一」,打都打不走,也就是禪宗講的「露地白牛」。修行到了人牛合一時,才有甚深安祥。要安祥跟你合一,你必須下一番功夫,平時要時時管帶、時時保任。時間長了以後,如果你能夠三個月乃至一百天,安祥都在,以後大致就不會溜走了,除非你大怒、大悲、大放縱,否則安祥不會走。安祥不走的話,你就是發光的人。
現在外國有一種測光儀,可以把練氣功者的氣照出來;你到了一百天安祥都不走的話,你伸個手指,你的光比那些氣功師強一百倍!各位不要以為「我們安祥禪是無為法,我們也沒有學什麼,比不上他們」,你若把安祥禪學好的話,什麼都有,一切的有為法都包括了,你每一秒鐘都是發光的人,這叫做「光的天使」。
這一次禪學會法務組推行散播安祥的活動,那就是光的天使,散播光明(安祥)。各位雖然很辛苦,但是很有功德,因為只有功德才可以莊嚴法身,沒有功德不能莊嚴法身,只能這麼講。
十二、有虛度此生的感覺就是「善根發露」
問:最近我總是有虛度此生的感覺,請問 師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念頭產生?要如何去調適自己?
答:有虛度此生的感覺,這很好,這個感覺叫做「善根發露」。有很多人常常發牢騷,說「我這一生,生不逢辰,歹運、歹命,命運都是壞的,因此我也不得意。」一個真正善根發露的人,他就懊喪地說:「我自己年輕的時候,少壯沒有努力,所以到現在還是蹉跎自誤。我沒有掌握住今天,沒有把今天奉獻出來,但是我天天奢望明天會更好。」你若不付出今天,你就沒有更好的明天。你今天的成就,就是昨天的付出;你若昨天沒有付出,今天不可能會有成就。
我們知道「宇宙是個因果網,誰也逃不過因果法則」,你若想不虛度此生,你就要抓住每一秒鐘的時間,好好地利用;而最佳的利用的基礎,在於如何自我完成、自我淨化、自我發掘,要從六塵的污染當中,把那個一塵不染的佛性發掘出來,讓它抬頭,讓它主宰你自己。從其他的宗教的觀點來看,人是個小的宇宙,道家說「人是一小天」,那是不錯的。人是六十兆細胞堆積的,每個細胞都有細胞意識,細胞也有心呀,人就是一個世界,人整個的五臟發揮的作用跟大宇宙太陽系的作用非常近似。
人,不要說你,我在反省的時候,我自己也常常感覺到我虛度此生,對不起自己。我讀書的時候(當學生)不跟功課談戀愛,跟女孩子談戀愛,結果談戀愛不成。談戀愛,要有基礎、要有條件;你沒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條件,就是癡心妄想,功課反而一塌糊塗,浪費了青春。我稍微大一點,不肯去適應環境,反而認為環境埋沒了我,認為環境對不起我,大家都對不起我。其實這個是無明的種子,是墮落的根由,因為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說是他生下來就給他預備一個適合他需要、很合理的最低要求的環境,沒有這樣的。你得奉獻自己、付出自己,你得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遷就你,而且你得掌握每一分鐘的時間做個計畫──「我要做什麼」。我們合理地、光明正大地賺錢,不是個壞事,是個好事,因為我們有了錢,我們很多的願望都能實現。像杜甫講的「廣廈千萬」,他要給天下窮讀書人來住,這個是願望。而「廣廈千萬」,你得有錢呀!你若沒有錢,你空講,有什麼用?所以我們如何做生意賺錢,如何節約,如何不浪費,如何不讓時間空過,我們有多餘的時間,我們如何觀心。
人就是不甘寂寞、坐不住。以前有個人對我講:「老師呀!我不是不想修行,我太忙,我忙得很!」我說:「不是!你要什麼?」他說:「我要閑。」我說:「好!你什麼時候休假?」他說:「下個月六日、七日兩天。」我說:「你到下個月休假完了以後,你把休假的心得告訴我。」他休假完了以後,他告訴我:「我休息了兩天,決心利用這兩天修行,感覺到無從下手,心裏沒有感覺到法喜充滿,感覺到寂寞難耐,非常寂寞,非常無聊,實在不知道把心往哪裡放好。」我說:「你這樣就很難辦了!以前說因為太忙,很難修行;現在一閑,又感覺到沒辦法,束手無策。看來你修行是很難的。」
十三、如何才能與媽媽調和相處
問:我常常看不慣媽媽的舉止, 老師說要活在責任義務裏,自己也想嘗試去做,但是心力總是無法持久,而且跟媽媽之間缺少了親密感,要如何才能改善?
答:我們的修行是內明--明白自己,不向外馳求,你常常被你媽媽所牽動。我們要求的是包容,你看你媽媽的那個樣子,你就想改變她,改變不了,方法錯了;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不是那個方法。
你不應該看媽媽不順眼,應該看你自己不順眼,你試試看。我若講得太緊了,也許我太誇張,放寬一點,從今以後,你做上半年,你專找你自己的毛病,找你媽媽的可愛的地方,你不斷地改,半年以後,你們一定很調和;而且在這個期間,你常常憐憫你媽媽。如果你媽媽的動作是錯的,說話也是錯的,做事也是錯的,你是知道的,「錯誤恆等於煩惱」--(我舉過太多的例子,大家應該不會懷疑),說錯一句話,做錯一個動作,都會招來煩惱;「罪惡終難逃毀滅」--你造了罪惡,就毀滅了。你看那些被槍斃、被法院關起來的人,都是因為罪惡。那些犯罪而不受國法制裁的人,將來還是要受宇宙規律(因果律)的制裁。他們現在不受制裁,時間拉得越長越慘,將來還要收回利息。
所以你跟媽媽不要對立,「不二法門」--你就是你媽媽,你媽媽就是你,沒有你媽媽就沒有你,所以你看你媽媽應該要很順眼。若看她的那些動作、說話是在討厭你,你就感覺她很可憐,不夠藝術,她活得很苦惱。如果你媽媽愛發牢騷、愛生氣,你就感覺她更可憐,一個生氣的人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快樂的人就不會生氣,她已經不快樂了。她那些惹人嫌的動作,她沒有注意到,那表示她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沒有辦法掌握自己,她活得很無奈,你應該憐憫她。
你要放棄想改變媽媽的心理,加緊改變自己。我有很多朋友都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問題,我說「你先改變自己」,結果他的家人都改變了,跟著他改變了,小孩子也變好了,一切都往好處走。你若不肯改變自己,想改變別人,那是自尋煩惱,效果相反。所以要先改變自己。
十四、不敢放手做事,應如何改正
問:我做事情常常不敢放手去做,自覺於情、於理上站得住腳,但常常要問過別人才敢去做,總怕得罪別人。請問師父,如何改正這種習氣?
答:這就叫做執著。我們尊重別人,小心謹慎,這是個優點。我們人生有很多的毛病,就是因為不謹慎。因為不謹慎,就隨便說話;說錯一句話,你要知道,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有影響的,行為必有影響,每一個行為都有影響的。人不是孤立在宇宙之外的,人的每一句話不但影響他的周邊,還影響全世界,影響整個宇宙的靈氣,你不要把自己看小了。《信心銘》說「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不見邊表,極小也是沒有邊表的,你找個微粒子的核心找不到的。所以人謹慎很好,但是執著就不好。
你以後用一種喜悅、成全、求心安的心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顧慮別人主觀的看法。我們不是為任何人而活,我們是為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應走的道路。孔夫子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因為他也有遭人誤會、在陳、蔡絕糧的時候;耶穌是聖人,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還被最親近的弟子出賣了。放鬆自己,不要執著,用愛心,不計得失,但求心安無愧就好了。
十五、如何對治拘謹、不灑脫的習性
問:恩師開示「學佛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然而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總常會有我心不安之感,因此常常拘謹而不自在、不灑脫。也時時做反省,自覺在思想、言行上努力盡心盡力,可問心無愧,但是易受環境影響,習於多思多慮,以至於放不下,無法自肯心安,安祥心態也就因而降失,該如何對治?
答:「如何保持安祥」你都知道,你都很清楚,你今天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你所缺乏的是什麼?意志力,就是決心。想做的事,常常忘掉了。你若意志力強,把它堅持下去,你就不會忘記,不會忘記就很好了,心安就喜悅了。
人若是「不屑人言」,人家怎麼說都不在乎,那這個人很狂妄。反之,假如我們把自己生活的意義建立在別人的好惡之上,那我們自我貶值、自我否定了。因此我們只求心安,保持安祥,絕不有損人利己的念頭,總是為別人好。為別人好,不是要別人感覺到我們對他好。比如說小孩病了,我們給他藥吃,我們是為他好,但是他吃得很痛苦,又哭又鬧,拼命地不吃,你拼命地灌他,你用不著抱歉;類似這樣的事,你用不著抱歉,我們求心安就可以了。像你這個樣子修養很好,還得不到心安,表示你意志力不夠。要死守善道,擇善固執,鍛鍊意志力。
天下的事,事極必反,物極必反,而理極也必反。什麼叫物極必反?你看看,過荒年的時候,那個最不值錢的番薯籤(乾地瓜絲),都是無價之寶。什麼叫理極必反?他研究佛法,深入三藏,經律論都通達,等到他一旦大徹大悟,見到自性的時候,桶底脫落,什麼都沒有了,「理」真正到了極點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你現在要鍛鍊意志力,因為你做一件事情都不能維持很久,興趣也不能固定地保持很久,這表示說你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自我意志力比較差,以後就練習意志力。妳鍛鍊意志力,若能像印度的瑜伽術,做很多的姿勢,這個對女孩子很有幫助,又能保持身材的美,又能……,很多優點。瑜伽術不是做強身用的,不要搞錯了,瑜伽術的目的是要鍛鍊意志力,所有的苦行都在於鍛鍊意志力。苦行什麼時候畢業?如果做苦行感覺很快樂,那就畢業了。如果做苦行都很快樂的話,那這個人的意志力堅強得很,意志如鋼一般的堅強。
你要鍛鍊意志力,因為你的意志力不夠。那你就每天決定做一件事,由簡單到複雜,或者每天由幾點到幾點,一定做自覺的功夫,不管是任何因素,都不能阻撓,只要不耽誤你的責任義務,不影響到別人,都可以。你能夠這樣堅持下去,能堅持到一個月,每天一個鐘頭,不要說兩個鐘頭,我看你的意志力就會提升。
十六、處世常常黏滯,應如何對治
問:悟心容易息心難,我對人、對事、對物,常因情多慧少,習於黏滯,而難以徹底過化存神,因而隨照失宗。當如何對治? 弟子愚昧,懇請 恩師開示「努力精進之道」。
答:關鍵就在安祥度不夠。心裏不夠安祥,所以才起執著,這是互為因果的。執著心越重,安祥度越低;安祥度越高,那麼執著心也就越少。
你要慢慢地培育出一個心安無愧的涵養,做事求心安。在我看來,你應該心安了,為什麼?你的能力絕對滿足你職務的要求,而且你做人相當溫和,反應相當靈敏,你應該不會有那麼多的壓力和干擾才對。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做笨功夫,笨功夫就是說努力追求並保持安祥。安祥是什麼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保持安祥的心態,你的問題就會消失,你的關鍵在於安祥度不夠。安祥度不夠,所以自己就不能主宰自己。自己若能夠經常主宰自己的心,你沒有事的時候,它自然就自覺;念頭一起來,自然就知道。你能夠達到這個標準,那麼你所煩惱的狀況就會消失。
十七、看事物要一元,以培養現量
問:法既然有現量和比量,為何看事物要一元呢?
答:為何看事物要一元呢?這就是培養你正確的理智,這叫「事上磨練」。如果你平常不磨練,你講的那個現量就不存在,就沒有,現量是要培養的。物以類聚,等到你的心接近現量的心時,現量就完全出來。所謂現量完全出來的時候,那就是安祥,安祥就是現量。
有很多人說,這個「安祥」和通俗所用的言字旁的「安詳」是一樣的,不可貴。你要知道「只有佛,才真正的安祥」。我們讀《法華經》「世尊從甚深禪定中安祥而起」,安祥是佛的行為,是佛的風範。我們只有安祥,才能做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如果坐才是禪,而走路、說話不是禪,那就不能夠打成一片。
《指月錄》中香林遠禪師臨死的時候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那個就叫現量。現量從哪裏來?從比量來的。你若沒有比量,你就不能夠以正見代替邪見,你就常常會劣幣驅逐良幣;你要以正見取代邪見,那麼漸漸地你就沒有邪見,完全是正見,現量就出來了。我們所追求的就是一個「心安」,你等到了處處心安、事事心安、時時心安時,那就是現量的生活。
十八、懺悔以後,晚上睡眠會做惡夢的原因
問:懺悔以後,晚上睡眠會做惡夢,為什麼?
答:為什麼?很簡單,這個可以分兩種說法:第一個是你心虛,你自己心裡感覺到我做了錯事,所以就做惡夢;第二個,那也是一種減輕心理壓力的功能。我們人有一種奇異的功能,就生理來說,我們的生理組織如果保持很正常,它有一種自動免疫的功能,它也有自動復健的功能;就心理來講,也有一種自動消除壓力的功能,如果我們心裏有許多過去令自己心不安的那個結,做個惡夢,就解掉一個結,那個結就無形中消失了,這是我們心理的功能。人,不要忽略了自己在無為法當中有很多偉大的功能,做個惡夢,就解掉心頭的一個結,那個不再成為現實,而已經意思到了,也就是消除罪障,那個不是個壞事。
十九、如法持誦《金剛經》就是觀心
問:觀心的時候,可否同時持誦《金剛經》?
答:如法持誦《金剛經》就是觀心,不是說觀心就不能念《金剛經》;你若照我所說的方法念《金剛經》,就是如法持誦《金剛經》。因為《金剛經》是法身佛說的法身法,你若是不用分別心,用轉經而不被經轉的方法去念《金剛經》的話,那就是觀心。觀心跟念經是不二的,我們禪本來是不二法門,所以當你如法受持《金剛經》的時候,就是在觀心。
二十、家有精神病患該怎麼辦
問:家屬中有位精神病患,時會發作。請問師父,弟子面對家屬中有此情形者,作為一個修行人,應如何去做,才能夠消災去厄?又如何面對,才能心安學禪?
答:我感覺到「結果都有原因,原因產生結果」,像這樣的精神病患,他必定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有些是可說的,有些是不可說的。我並不是說不知道,用這個話來搪塞。你也可以這麼看,我是在搪塞你,沒有錯。但實在說,你如何心安呢?悉心照料他,教他、誘導他跟你一起唱禪歌,這樣對他有幫助。
生老病死苦,人人都有,誰都不能免。而我自己就生病了,我病了也就快到一年了。人有業,就有報,這叫業報。人因為有業就受報,這是個喜事,猶如我剛才跟各位講的,真正有使命、有任務到這裏(地球)來的人,這種人最倒楣啦!為什麼?他一錯立刻就倒楣,錯一點立刻就要吃虧。你若不是有任務來的,你錯了以後感覺得很高興,因為沒有馬上受報,可是結果就很慘。有人專門照顧你,你才能隨業受報──現報(現醒報)。什麼叫現醒報?現在就報,叫你覺醒,叫你懸崖勒馬。跟我學法學得比較虔誠的人或者有這種體驗;你若不是很虔誠,就沒有這種體驗。
你問這個話:「如何使自己心安呢?」就是悉心照料他、誘導他,自己好好地修行,自己努力保持安祥。自己能夠努力保持安祥,病人就會減輕煩惱、減輕痛苦;不是說你有安祥,他就好了,不敢這麼講,這個話我不敢講。但是因為你安祥,你接近他,你照料他,他好得會比較快,他也不容易發作。我們《禪刊》也登過,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我講這話就太誇大其詞了;坐骨神經痛、神經病患有讀《安祥集》讀好的,這是大陸航天大學的教授寫的文章,這不是我寫的。而且也有人寫信來說(有一位禪友在大陸也看到這封來信,醫生寫的):「不但神經病,各種病都有因為看《安祥集》就看好的。」我若這麼講的話,或許有人會說:「師父!這樣的講法是不是誇張?是不是代替醫藥?這是不科學的。」我也承認這麼說是不科學的,因此我不敢這麼說。但是你若用安祥心悉心去照料他,會減輕你的負擔,減輕你的煩惱,也增加他的健康,增加他的喜悅,對他是有幫助的。我只能這麼講。
二一、「無生法忍」就是安祥
問:龍女於靈山會上聞法,頓悟「無生法忍」。弟子愚昧,對「無生法忍」這四個字,不能深刻體認,恭請 老師開示。
答:「無生法忍」就是什麼?就是安祥!就是安祥!她(龍女)的安祥很徹底,甚深安祥,可以這麼說。
「無生法忍」就是說從此以後她的心不再生起分別心,不再起任何執著,這個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我們講的離執禪定跟無執禪定,到了漏盡,到了沒有任何執著了,這叫「無生法忍」。沒有任何執著--不再執著生死、是非、得失、好壞、美醜……,都沒有執著了,都沒有分別,只有一顆靈明、圓明寂照的心,這個叫「無生法忍」。
二二、要掃除妄念就必須多多持咒、唱禪曲
問:弟子平時雖以持咒、唱禪曲克制妄念,但於持咒、唱禪曲之當下,還是妄念不斷,如何克服?
答:這就是說你持咒、唱禪曲做得還不夠。但是你的努力已經顯出功效來了,可以知道自己的妄念不斷;你平常不唱禪曲、不持咒時,你每一秒鐘都有妄念,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自己有妄念而不知道,這是典型的無明。你自己有妄念而自己知道,這是我講的「念念自知」,那已經是有進步了。而知道的目的,就是要你掃除妄念。掃除妄念,就是說要到達心如明鏡。六祖壇經講的「心如明鏡台」,心如明鏡就是本來無一物,就是恢復到原來的本心。能夠恢復到本心,那就是成功。
二三、觀心時心口發悶及壓迫感的原因
問:在觀心的時候,總覺得胸口有種被壓迫的感覺,整個人悶悶不樂。修安祥禪應有一種喜悅的心情,而我為何相反?
答:那個原因很多,你不樂,這表示說你不觀心反而樂,一觀心反而不樂,那就是障礙。障礙一定有障道因緣,什麼是你的障道因緣?你要自己找,我沒辦法替你找。我這是打太極拳嘛!我沒辦法替你找,你自己找。
什麼是你的障道因緣?是反省不夠嗎?是周邊有些干擾的因素嗎?這個原因要你自己找。但是你若能夠堅持到底,你若能夠徹底反省、徹底懺悔,這個狀況就會消失,由減輕而消失。觀心如果有心頭悶悶的感覺,就換個方法──讀誦《金剛經》,讀《金剛經》讀到了心口沒有壓迫感時再觀心,交互運用。
心口有壓迫感,通常有幾個因素,一個就是障道的因緣:說你不適合修這個法門,說你若是修行成功逃走了,這個債誰還啊?這是障礙。另一種是修行得很好(我們在座的當中有很多人修行很好),假如有個人到你這裏來,你跟他兩個人交談之下,如果感覺一片暖洋洋,那這個人是有善緣;如果你平常很好,只因為他來跟你聊天,你心口有壓迫感,那這個朋友有問題,那不是觀心的問題。自己要很冷靜,才能感覺得到。你若不冷靜的話,很多的感覺你也感覺不到,即或感覺到了,你也莫名其妙,就忽略了。你慢慢地留意,自己找,會找出原因。碰到這種情形,自己要善於處理。
二四、「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圓證菩提
問:「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是否為圓證菩提者具有的心力?
答:那是不錯的。不能圓證菩提,他就沒有辦法於第一義而不動。
「能善分別諸法相」,我就先說「法相」,說得通俗一點,「法」的範圍很廣,在這法界中有形的、無形的事物--語言、道理、一切事物、一切規則(習慣)……,都叫「法」;善法、惡法、世法、出世法,都叫「法」;「法」是很多,百千萬法門都叫「法」。這個法界(宇宙)是法的領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說別人有問題,我給他答覆,但是我的安祥並沒有退失,我沒有分別心。「第一義」就是靈明,就是空而覺。雖然我分別諸法相,但是我的心是空空朗朗。「第一義而不動」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安祥。
大家不要看輕了這個「安祥」,安祥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佛在《妙法蓮華經》中講「世尊於甚深禪定中安祥而起」,佛沒事的時候就禪定,有事的時候就是安祥,這是佛的慈悲。佛若沒有安祥,佛說的法就不能救濟眾生的心靈;佛是心靈救濟者,因為佛能夠散播安祥。
「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說,不管我如何分別、如何工作,(工作也是法,我們到工廠做裝配工作、做檢驗工作也是法),比方說當老師的去上課,講兩個鐘頭的課,心裏安祥深深,說完了第一句,第二句就上來了,第二句上來,第一句就消失了,沒有了,不留痕跡,「過化存神」--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這就是「圓明寂照」,也就是「在塵不染」,也就是「於第一義而不動」,是一樣的道理。
二五、如何達到「善能分別諸法相」
問:安祥保任久了,對於過去曾經學過的一切名句、法相、義理等分別,已經逐漸淡忘,當涵泳於無分別的法味中,已對名句、法相、義理等分別,感到索然無味。如此下去,又怎麼樣能達到「善能分別諸法相」?
答:那是個人的問題,至於說會不會忘記呢?若不忘記,這是個包袱,背個包袱,人就不自在;忘記了,就把包袱甩掉了,兩手空空,就輕鬆。
我今天跟各位答覆問題或者跟各位談「信、願、行、證」,我向各位道歉,我並沒有準備;我來以前,各位問什麼問題,我也不知道。我講《牛的禮讚》時,曾引證了《佛遺教經》、《大智度論》……裏面的很多句子,那都是三十年前看的,我家裏也沒有這些經典。我是不是忘了?我是忘了,可是要用的時候,它就有了,它是很自然的。為什麼?因為我們人有八識,第八識叫含藏識,又叫藏識,我們歷生(一生一生)轉世輪迴,它就變成了錄影帶,錄影帶同時也錄了音,它就歸檔,歸到第八識裏去,變成檔案。等到完全通了,得了六通,什麼叫六通呢?鬼神都有五通,第六通就是漏盡通,那隨時可以調檔案。所以他得了宿命通以後,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知道,要用的時候就調卷,而不是同時裝在腦子,變成神經病--他一會兒跟你講印度話,一會兒跟你講英文,一會兒跟你講日文……,那就麻煩了,不是這樣子的,而是他要用的時候就調卷。
所以「不記得」是個好事,不是個麻煩事。「不記得」跟「善能分別諸法相」並沒有衝突;不二法門,不記得就是記得。我不是跟你說謊,我是跟你講真正的,我講《牛的禮讚》,我也沒有帶稿子,我三十幾年前看的《佛遺教經》、《大智度論》……,我都引證裏面的話,你現在找出那些講詞的記錄,對照原文都沒有錯,我回去也翻閱了一下,是沒有錯。我是不是有心先準備的呢?我是沒有準備,你看我也沒有拿稿子。這意思就是說忘記就是不忘記,不忘記就是忘記了。你忘記,你沒忘呀!因為你沒用呀!你要寫文章、要用時,他就有。這不是問題,這是很清爽的,這是修行的功德嘛!修行人如果在腦子裏裝了一腦子的經典、道理,講這個話,這個道理又出來了,講那個話,它又出來了,那就變成了大麻煩。這個好,這個沒有什麼不好的。
二六、佛法的來處
問:圓證菩提者對法相分別的能力,是學而後知呢?或是借用該時代的語言以表白心跡而已?
答:「學而後知」跟「不學而後知」,很難講。你看,佛陀學了外道六師的法,爾後又批判外道六師。佛的十二因緣法,乃至於《金剛經》所講的那些話,都不是學來的,都是悟境。悟境是什麼?就是內在的經驗,又叫內明,佛學又叫內明學。彌勒住的地方叫彌勒內院,都是自己心裏明白,叫心知肚明。平常不太懂,悟了以後就懂了;以前記得很多,不曉得什麼意思,悟了以後,就瞭解是什麼意思,很親切,很真實。
所以分別諸「法」相,這個「法」,他不是有意識去分別,而是自然的反應。比方說佛沒有用望遠鏡,他沒有電子望遠鏡,他怎麼知道有恆河沙數世界呢?佛也沒有電子顯微鏡,怎麼知道一杯水有八萬四千個蟲呢?那都不是學來的。六祖大師,一個字不認識,既沒有出家,還是一個香火道人,更沒有受戒,五祖為什麼把法傳給他?五祖偉大啊!如果把法傳給高考及格的神秀,那麼佛法就變成一種學問,變成佛學了;如果傳給惠明,就會跟最古老的印度教(婆羅門教)一樣,最古老的婆羅門教講究排場、講究儀式,因為惠明是個General(將軍),是將軍退伍的。五祖偏偏傳給一個不認識字、講話不清楚的獦獠,而且他既沒有出家、沒有剃度,又是個文盲的俗人,所以說這都不是學來的。而六祖不認識字,別人在念經,他一聽就懂,他若是不懂,為什麼跑到黃梅去參禮五祖呢?因為他聽了《金剛經》,心開了,他聽得懂,明白,有味道,有道理,充滿法喜,他這才到黃梅,要去學法。
法,若說不是學來的,那不是事實;若說不學就不知道,那也不是事實。這叫做內明──心知肚明,他明白。如果說他沒有領悟,即使讀了萬卷經書,他還是擔板漢。什麼叫擔板漢?不能活用,所以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二七、修行人做生意要誠信
問:在商場上競爭激烈,為搶生意,常見他人不擇手段,做為一個修行人應如何處理?
答:修行人要誠信。你若有安祥,你就有親和力;有了親和力,你不必侃侃而談,不必去辯論,也不要強詞奪理,你慢慢地就會有生意。這個不是問題,問題在你有沒有安祥,有安祥就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生意找上你,你不用找生意。
做生意,你用「誠信」這兩個字做基礎,顧客不會走掉。那些人花言巧語騙人一次,下次人家不來了,還是老老實實活在安祥裏做生意,就很好。安祥是必須的,安祥不會妨礙責任義務,安祥會提高工作效率,不會降低工作效率。
二八、如何面對別人觀念和想法的差異
問:認識指導行為,人的認知因生長環境不同,而有層次上的差異,一件事卻有不同的決定,明知對方這樣做不通,可是對方若執意要如此,這件事又牽扯到自己,與自己有連帶關係,如夫婦對子女的管教方法不同,父子對事情決定不一,上司與屬下看法不一,請問師父「應如何調適?」
答:這個學問是很大。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就是用愛心,用什麼方法都不如用愛心好。有人說「棒頭出孝子」,棒頭可能出孝子,但是棒頭不會出天才。你應該用愛心去對待他、同情他、瞭解他,因為你也是經過那個階段長大的。你回憶一下自己小的時候,在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是個什麼心態?哪些地方要改變?關鍵在哪裏?慢慢地誘導他,要有愛心和耐心、耐性才可以。
至於上司跟部下,我感覺應該以誠相見,我們不必花言巧語,不必阿諛奉承。我們以誠相待,可大可久,日久見人心,久而久之,他認為你可靠,我們不要求短視,不要求暫時的功利,這是處人之道──以誠相待,可大可久。
二九、本心沒有捲入人生的苦海
問:「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既是本來無一物,人來到這世界上沾染到塵埃,蒙蔽了本心。最原來的本心為何會捲入這人生的苦海呢?
答:原來的本心並沒有捲入人生的苦海,大家認為本心受到污染,那是不懂佛法。
本心跟自性是一回事,但是說本心的時候,是要表達那個本來無一物的心,本來清淨無染的心;說自性的時候,那就是佛性。雖然本質是一樣,但是大家理解、領會的可能有出入。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摩尼珠,證道歌講「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因此摩尼珠就是自性,也即是《法華經》講的「衣領之珠」,衣珠是不受污染的,只是它所發射出來的光,那個表層沾了一些六塵,但是對它的本質,沒有污染,一點也沒有污染,它隨時都可以恢復,遇到好因緣的時候,它就恢復。
什麼叫做恢復?我也不願意太強調什麼,這個話不應該出自我口,但是起碼各位現在是活在不二法門裏。在理論上來講,語言是思想的聲音,思想是無聲的語言,文字是思想的符號,也是語言的符號;但是能夠使用語言,不見得有思想,它外表有聲音,它內在不一定有東西(有分別心),不一定有分別心,它不一定是一回事。我們可以不要去分別,但是大家要記得,不二法門,分別就是不分別。
三十、在安祥中只能想起學法切身的問題
司儀問:還有沒有哪一位師兄師姊有關於安祥禪的問題,歡迎上來自己提問題。
答:現在大家的心態,多半是想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了(強調)!一定是很難想。現在就是「本來無一物」的狀況,大致上是如此。如果我們學法當中有很切身的問題,他會提得出來。各位有些學法最切身的問題沒有?
三一、修學安祥禪應注意的事項
(一)要有願力與意志力
修學安祥禪,就是我剛才在「信、願、行、證」裏講的,你要有願力;第二個要有心力,要有意志力,要有決心。你沒有意志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個沒有用的;你自己不肯付出、不肯下死功夫,是不可能會成功的。這是轉凡成聖、脫離輪迴、贏得生命永恆的最根本、最中心的大事,如果你下的功夫還不如打橋牌(橋牌經)所下的功夫多,那你是開玩笑,那是不可能的。
(二)學安祥禪比任何學問都複雜
不錯,我們學小代數、分解因式,學大代數、微積分,都很複雜;但是你要知道,學安祥禪,雖然只有三個字--安祥禪,卻複雜得多。你慢慢地體會,學的時間越長,就會發現問題越來越多。靠著安祥禪,你才真正認識你自己,靠著安祥禪,你才真正把捉到生命的永恆。
(三)一門深入,依師說而行
佛法的範圍很多,每一宗講究的都不一樣,密宗講究「三密相應」,禪宗講究「見性成佛」,淨土宗講究「三品往生、九品蓮台」。佛法各宗若是論戰,每一宗都是說「我這一宗好,你這一宗沒有我這一宗好」,那是人之常情。但是,你若是真正的通家,把佛法融會貫通了,那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得到的結果不是兩個。(編者按: 耕雲導師含蓄地指出並要求弟子們「一門深入」,就可成為真正的通家。)
當佛家說「空」的時候,你不可以有斷見,不可以說「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這是wrong;當佛家說「有」的時候,你不可以執著有相,不可以執著常見,這個也是虛假的。所以佛大慈大悲的法門都是心靈救濟法門,這種心靈救濟的法門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地瞭解,才能說得透徹。像我們凡夫,只能如說而行,佛怎麼說,我們怎麼做,這就對了。(編者按: 耕雲導師含蓄地指出「唯有能夠傳遞正受的法門,才真正是佛的心靈救濟法門」,而安祥禪就是佛心靈救濟的法門,因此學了安祥禪以後,心不可旁騖,而且必須「依師說而行」。)
(四)要發長遠心和堅固心
那麼,我到今天可以說,大家學安祥禪,學不好的原因:
第一個、大家沒有發長遠心:希望今天入學,明天就畢業,沒這個事。不耕耘哪來的收穫?不努力又怎會成功?所以佛教主張「發長遠心」,人家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已經夠長的了,而今天我告訴你「即身成就」,那是太短、太短了,只需要一生,你都嫌長的話,那我沒辦法,因為這不是變魔術--這杯茶一吹變成了啤酒,那我沒有這個辦法。
第二個、要持堅固志:意志要堅固,不管遇到什麼挫折,比如說過去我沒有煩惱,我現在學安祥禪,煩惱比較多了,那就是業報現前--你過去的錯誤、欠的債,現在你來還,你就不欠債了。欠債,總是要還的,你不能背著債走。背著債走的話,你要往生,半路上人家把你攔回來了,說你還沒有還債,那你不是耽誤事情嗎?不如現在還了好。所以學安祥禪要有堅固心,要有信心,要有法喜,你不要把修行當做一種負擔,當作一種艱苦,你要把它當作一種喜悅,當作一種享受。
(五)不要抱著功利主義
當初我為什麼講《安祥之美》?我在裡頭舉了很多例證,因為真正的美是「安祥」,安祥能夠改變人的外在,使你相貌、骨頭都會改變。人家講「仙風道骨」,你若沒有仙風,不能成仙;沒有道骨,不能得道。學了安祥禪,可以脫胎換骨,外在的話,連骨頭都會改變;內在的話,內在美就會發露。我們這裏有很多例證!在座的很多女士、小姐,學了安祥禪以後,可以說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確實是如此。為什麼?它把你的性靈之美都給發露出來了,性靈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我雖然這麼講,但是我們不要用功利主義的眼光去看安祥禪,若是抱著功利主義的態度來學安祥禪,那就不正確了。因為你抱著功利主義,就變成了有限,不管怎麼功利,你都沒有辦法包含、概括佛法的大利益。佛法的利益是偉大的、轉凡成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