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曲的美好與力量」會後解惑
耕雲導師 一九九二年春節講於台北市
一、安祥保不住的原因就是有漏洞
問:請問 師父,安祥老是保不住,怎麼辦?
答:安祥老是保不住,因為有漏洞。要藉著反省找出:是那些東西或事情使你不自在、不灑脫,使你犯錯誤,你把它們一一揪出來,然後掃地出門,就是在補漏,就會有安祥了。
任何人若能真正保有安祥,他就是活在喜樂的幸福之中,他常常是在「離執禪定」中,所以他「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指月錄》上香林澄遠禪師,他說:「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學法、修行了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即是說他花了四十年的時間,他才補好漏洞,使安祥心態不出現斷層,可見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事都不外乎因果,你不種因,那來的結果?修行───修正想念行為、不斷地淨化自己為「因」,有了安祥美好的覺受是「果」。
安祥為什麼保不住?一定有它的原因,你把原因找出來,然後把它揚棄,使那些蓋覆安祥的陰暗面不再出現,安祥不就呈現了嗎?
二、如何才能徹底斷除命根
問:如何才能徹底斷除命根?
答:「斷命根」就是不要有我執,命根就是我執。禪宗的話───「懸崖撒手」、「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都是要命的話。「懸崖撒手」不是叫你去跳崖,而是要你不要執著自我。「百尺竿頭上再進一步」,一離開竿子就沒命了,喪身失命,絕後再甦,欺君不得,那意思是說你一旦證得真如,法身遍滿虛空,跟佛一樣如如不動,任誰說最好聽的、最難聽的話,也動搖不了你了。禪宗的話本來是不可以從字面上去解釋的,因言會意,得意忘言。
真正的「法」,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生命的原態。認識了生命的原態,便認知了生命的永恆相。知道了生命的永恆相,虛假的我執就斷了。真實的是永恆的,「體離斷常」是無可斷的;真實的是不二的,沒有能斷的人,也沒有所斷的東西,誰去斷?斷什麼?你必須到了那種絕對的境界,否則都是空談。
一般人的命根,就是「我思故我在」這個命根。你看我們每個人的出生環境不同、血緣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格內涵不同……這些都是後有的,凡是後有的都不是真實的,佛說「因緣所生法」,都是條件的組合,因緣條件一分開,當體立即成空,沒有了。你若能把這個虛偽的假我認識清楚、斷掉,那就是「大事了畢」───把這個虛偽的命根斷掉。虛偽的是個別的,是人我對立的,是多元的。而真實的是一元的,是自他不二的,是物我一如的。生命的本來面目全同,是生佛平等的,你一定要找出生命的永恆相、生命的基本屬性。你能找到這個,你的問題全解決了。
三、安祥禪與儒、道、釋思想的異同
問:安祥禪與儒、道、釋的思想關係同異之處何在?
答:所謂安祥禪,即非安祥禪,是名安祥禪。
儒、道、釋的思想學說,都是人類高理性的產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不二的;但在學習過程的精度上、深度上,則是不同的。
一般人讀儒書,他要再求深入些,讀老、莊的書,更深入些,便去研究佛學、佛法。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逍遙遊》、《大宗師》……很多地方都與佛法很相似。了解這一點,就知道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很高超的,跟佛法的差距很小。所以《涅槃經》翻譯結束後,讀儒書而學道家思想的謝靈運,負責文字的潤飾和美化,其它的佛經翻譯過來也是一樣。但自達摩大師到中國來以後,把菩提種子種植在中國文化肥沃的土壤裏,佛法的核心───禪,跟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一拍即合。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和宇宙原本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不需要說「合」,原本就是「一」。到了禪的境界,「一也不立」,吻合得非常究竟,非常徹底。
禪宗「不立文字」,因為「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真理原本是如此的,語言文字是原本不有的。一個演講會,聽眾每一個人的體會和感受都不會相同;同樣的,有一千個信仰上帝的人,這一千個人所認知的上帝也各異。所以文字、語言表達的功用是很有限的。禪宗《指月錄》的含義,文字語言只是像根手指頭,卻不是月,但可以借這個工具的作用,見到空明高照的月。儒家的《中庸》就已近乎指月之手指,例如說「至矣!」───到了!到了什麼呢?「無聲、無嗅」,以及「放之彌六合……」,各位試品味一下,那是一種什麼心態和境界?
對於儒、道、釋的思想學術,要善學、善用,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相同、相通的地方。
四、《性海靈光》歌詞的意境
問:安祥合唱團的團友們,對禪曲歌詞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現在就歌詞部份,恭請 師父首先為我們開示《性海靈光》。
答:這有點像上課,我們就念一句講一句吧:
悟心容易息心難───心有真心、妄心,這裏說的「悟心」,自然是指原本的真心,原本的心就是安祥,在座的各位都已經體會到了。這個心如王陽明所講的「不慮而知」,是絕對的心。想領悟到這個心並不難,但是要息滅那個妄想分別的心就很難了。
《楞嚴經》上說「歇即菩提」,我們要想把妄想停止,只有靠安祥。有了安祥,就進入「不二」。入了不二法門,有念即是無念,說即無說,能夠自在受用。若不進入不二法門,你那個虛妄的分別心是不會停息的,它會無事生非,你雖然把自己關在屋裏,不接觸外面的環境,但是仍會胡思亂想,不甘寂寞,那更麻煩。所以要息滅雜念、妄想的心是很難的。
息得心緣到處閒───緣就是攀緣,也叫聯想或導體。非導體叫絕緣,修行人應該是個絕緣體,所謂「獨行道」,「常獨行、常獨步」,即使走在熙熙攘攘的熱鬧大街上,也好像是走在曠野荒郊,好像沒有其他人,只有你一個人一樣,這要「行深般若」,能夠保有安祥才做得到。
能夠息得心緣,安祥是體,心緣是用,體用不二,我們便能在日常生活裏「到處閒」。「閒」就是說「身忙心閒」,儘管我們一天不停地忙,但是心裏好像沒有事情。
學禪能夠在「離執禪定」上認真下功夫,便能夠「息得心緣到處閒」;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看什麼都不去聯想,「是法住法位」,一切都是合乎因果、恰如其分的存在。如果不能「歇即菩提」,顯出安祥的心態,便是「法閒人鬧」。
斗轉星移天欲曉───這意思是說:你離執禪定做得很好,慢慢地把雜念去掉了,感覺很舒適、很自在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干擾你,像曙光乍現,太陽露出了臉面───心安祥了!
白雲依舊覆青山───忽然一朵白雲飄過來,把青山給遮住、蓋住了。這意思是說:雖然有了離執禪定,但還不夠深入,必須要繼續再反省,在離執禪定中去做「去執禪定」的功夫,經過長時間的離執和去執,到了毫無執著時,便是無執禪定───大解脫。
修學佛法,重要的是要得到方法。各位今天禪歌唱得最好、最認真、最灑脫,是不是有一種唱了等於沒有唱的感覺?這就是學禪的真實受用。修行的可貴在有真實的受用,你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在淨化,自己的心力在提昇,自己的氣質在改變,活力會增強,更明顯的是你這個人看起來越來越年輕了,這個大家可以互相觀察、印證,正法是立竿見影的,但若是太執著了就不行。
修行很難啊!難在你不肯放下這個攀緣───聯想的心,「緣慮若息,心月自現」。《指月錄》上說:「一朵白雲橫谷口」,這關鍵都在自己能不能夠息心,然後能夠掌控自己的想念和行為。「幾多歸鳥盡迷巢」,認同虛幻,就會迷失自己。
《性海靈光》這首禪歌分為兩部分,下部分是百丈大師的「上堂偈」。
靈光獨耀───我們每個人的真實自己,是個蓋天蓋地的大存在,佛經上說「大圓覺海」,大圓覺海就是生命之海,是全同的,沒有對立的。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獨尊」便是「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根、塵相對而有萬事萬物的差別相,這是方便說。真實法是「根塵同源」,經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化」,幻因執有,如果不心生執著,則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當你淨化到「一也不立」的安祥心態時,便可迥脫根塵,不再受六根、六塵的纏縛了。
體露真常───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本來面目就是永恆相。
不拘文字───文字、語言、思想、理論……,這些都是後有的,是人為的,原本連地球都沒有,那裏有人?連人都沒有,那來的語言、文字?知道這一點,便不會拘泥於文字,不會被語言文字所操縱、所主宰了。
心性無染───我們原本是佛,和佛的光明、智慧無二無別。
本自圓成───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呢?因為佛沒有的我們有,我們比佛有太多不該有的東西:佛沒有煩惱,我們有;佛沒有無明,我們有;佛沒有妄想,我們有;佛沒有見取、執著和欲望,我們有;佛不放縱本能,我們放縱;佛沒有機械慣性,我們有;佛做的事,我們不做;佛不做的事,我們在做……我們有太多佛所沒有的東西。我們把佛所沒有的東西都丟掉,不就跟佛一樣了嗎?
但離妄緣───你只要不去妄想和攀緣。各位現在不妨體會一下自己的心態,有妄想沒有?有攀緣沒有?各位現在都是原本的心態,跟佛有什麼差別?原本的心態就是安祥,這就叫做「虛靈不昧,了了常知」───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沒有想念,我說話你在聽,我不說話,一片空明。
即如如佛───各位現在就是佛了,問題是你能不能把此刻的心態永久持續下去,把短暫變成永恆。
以上是百丈的「上堂偈」,百丈還有個「下堂句」,當大家聆聞老和尚說法,歡喜信受、正要離開時,百丈又突然對大家召喚:「各位!」當大家回頭時,老和尚問:「是什麼?」這等於是對大眾一個考驗,如果是像懷讓禪師回答六祖「說似一物即不中」,那就是心心在道了。怕的是生心外覓:「是什麼?」───自己有沒有把什麼東西忘了帶走?
「是什麼?」是在問你心態的感覺,對你做個提醒。禪宗以心傳心,那不是形容詞。你有沒有安祥?有沒有那種覺受?要如人飲水,不須要動念,不必要講的,所以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首禪曲───《性海靈光》,歌詞非常好,大家儘管唱,會唱出你那極為稀有、極為可貴的安祥心來的。
五、《心境如如》歌詞的意境
問:對《心境如如》這首歌詞裏說的「鐵牛不怕獅子吼」,和《證道歌》中那句「喚取機關木人問」同樣地不解,恭請 師父開示。
答:《心境如如》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是「不可思議」的。那我們為什麼要唱呢?因為你不唱,你就到不了那種境界。
大家把整個歌詞再看、再思索一下,不難明白「鐵牛」指的是什麼?鐵牛就是現在我暫停不講,而你也不起心動念的安祥心。安祥心,無念、無住、無相,這種心涵泳久了,便是一顆如如不動的金剛心。有了金剛不壞之體,還會怕獅子吼叫嗎?
你要能截斷兩頭───不想過去、未來,養成現在當下的「自覺」,涵養久了,涅槃───不生不滅的安祥心就會出現。這種心有什麼用呢?我已經說過很多在生活上的運用了。如果到了非常時期,那作用就更大了,如《六祖壇經》上講的:
劫火燒海底────到了末劫,地球快要壞時,海裏的水都已乾涸見底。
風鼓山相擊───宇宙的罡風把山頭吹到一起相互撞擊。
真常寂滅樂───真實而永恆的寂滅心境,常、樂、我、淨的安祥心態。 涅槃相如是───不生不滅的如如金剛心,光明、永恆,涅槃相就是這樣。「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你要從學習「離分別」開始,有個入處時,就要肯定自己,保有原本的心,此外,還要去問什麼「機關木人」嗎?現在的電腦、機器人比過去的機關木人強一千倍,問什麼,答什麼,但是你要有那個「軟體」給它裝進去,否則它也不過是一堆機械零件的組合。我曾說過「人腦類似電腦」的話,如果你不服從機械慣性,你識心達本,恢復本來面目,還用得著去問那個「機關木人」嗎?
六、「獨行道」的正確認識和意義
問:「獨行道」的正確認識和意義應該是什麼?有人對「獨行道」運用在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上表現疏離,或樂於獨處,這樣是否正確?
答:《證道歌》說「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獨行獨步的「獨行道」,並非離群獨居,疏離人際關係,而是說自己作主,隨處作主,也即是說要做到「時時自覺」。「自覺」者,覺自,時時記得自己,不要把些不重要、不相干的事堆在心上。這樣的話,每天上班工作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你能常常「自覺」,保有「安祥」,雖然處在眾人之中或熱鬧大街,就是「獨行道」。
《證道歌》還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也是「常獨行、常獨步」的「獨行道」,這又叫「離執禪定」,對外面的一切不執著了!不攀緣了。
總之,學禪要進入「不二法門」,一入「不二法門」,一切的問題迎刃而解。
七、《廬山組曲》歌詞的意境
問:《廬山組曲》是由三首蘇東坡的詩做歌詞,每個人對每一段的體會都不盡相同。恭請 師父為我們開示這首歌詞的含義。
答:這是一個禪者的離執境界,由於不執著,所以他「過化存神」。對於一切外境由於不染,每經過一次,都是新的感覺,不執著便不記憶,也不去分別,所以再接觸時,便是一種新趣。譬如陶淵明寫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天天、月月、年年都住在那裏,寫出這種清新的意境,說明他那種心態是很可愛的。
西林寺題詩的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有禪味,這與參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細心品味一下。
另一首《觀潮》,說得更親切;沒有到,很遺憾;見到了,還不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嗎?參禪沒有悟以前,知道有這麼回事;悟了以後,也只是這麼回事。所以古德有此體驗說:悟了同未悟。
八、持誦《金剛經》的殊勝與方法
問:師父曾說「念《金剛經》三千遍可以消業障」,請問 師父,《金剛經》是不是一定要念三千遍?
答:這個很有彈性,不一定要念三千遍。「捨方便無究竟」,一切都是方法、方便。釋迦牟尼佛沒有念過《金剛經》,但並不影響他老人家成佛。六祖因為聽到別人念《金剛經》而跑去黃梅求法,五祖給他講解《金剛經》而悟道,所以他說「世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能夠見性」。說念《金剛經》可以消業障,那是事實,但見性成佛更重要、更美好。
有人說「《金剛經》讀不懂」,經的主要旨趣不是叫你懂的,「懂」只是知識的累積,沒有多大用處,你要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才是最重要的。
持誦《金剛經》,從頭到尾只管念,不起分別,不管他是什麼意思,一口氣念三遍,把經本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不只是變了一點,變得很明顯啊!《金剛經》的功德力就在這裏。
《金剛經》是不著相的,說一句,掃一句,後一句否定前一句,這不是說了等於沒說嗎?《金剛經》的經義,古時候用「不可思議」來說它,現在用邏輯也無法去解釋。在二千五百年前,佛就說「世界有恆河沙數那麼多」,這誰相信?因為過去古人說「天圓而地方」,認為世界只有一個。若說世界有恆河沙數那麼多,以前的人不相信,現代的人也不相信,但是天文學家說:我們地球所歸屬的銀河星系,已經發現了的星球至少有兩千億個,這是不是「不可思議」呢?大宇宙無有邊際,也說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的智慧從《金剛經》中可以看出來,的確是「不可思議」!
我們持誦《金剛經》,念完三遍以後,如果念得很誠敬,經本一合,心空無念了。平常想念不停,這時空空朗朗,豈非業障全消?心空有什麼好處呢?古德有句「心空及第歸」的話,像十年寒窗的窮書生一下子中了狀元一樣,修行人歷劫修行,目的是為了成佛,而你現在只要肯切信受,讀誦《金剛經》,不但能夠消業障,而且可以「心空及第」地成佛,何樂而不為?
佛最慈悲,說了許許多多的方便法門,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確是方便中的方便,讀誦時只要「不添加作料」,是可以「見性成佛」的。
九、弘法要發揮最大的誠意
問:現在正在做推廣安祥禪的活動,請問 師父,如何才能把弘法的事做得很好?
答:只要發揮最大的誠意就夠了。「佛無定法可說」,不要把方法固定或僵化了,要生動,要活潑。如果「削足適履」,好比我只有一個號碼的鞋子,不能穿的人把自己的腳削小一點吧,那就不好了。
什麼叫做最大的誠意呢?你要發揮與法合一的情操,把弘法當作自己分內應做、該做的事。最高的熱情是成就一切的原動力;熱情如汽油,方法如汽車,有了汽車,有了合格的駕照,沒有汽油,車子是不會發動的。老師教給你一個方法、一個模式,如果成了千篇一律,變成了固定,變成了僵化,那就不好了。大家要發揮熱情,發揮親和力,種因必有果,功不唐捐的。
經上說「一切供養以法供養為最」,弘法的功德最大。你送給別人金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改變別人的心態,拯救別人的心靈,就是法供養,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一個人如果沒有熱誠,缺乏創造力,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這個人絕不是個天才。我們只要把對法的體會和認知,用真情感、真理智發揮出來,愛眾生感同身受,弘揚安祥捨我其誰?各位抱著這種理念,散播安祥,一定會有好的開始,而對你自己來說,付出即是獲得,付出必能獲得,你無法拒絕的,這也是因果嘛!
十、結語
(一)不二法門就是大解脫、大自在法門
學法一定要進入不二法門,「不二皆同,無不包容」,用開闊無量的心,可以溶解一切問題。不二法門就是大解脫法門,進入不二,有念即是無念,無為即是有為,自由自在,橫說豎說都對。如果未契入不二,開口即錯,德山禪師說:「開口三十棒,不開口也是三十棒。」因為入了不二法門,「我是法王,於法自在」,開口是對的,不開口也是對的,隨便說都對,沒有什麼不對。
剛才你們問的,以及我回答的,都叫戲論,都不對,因為「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語言、文字都是戲論,都不實在,真正大自在的是不二法門。我講不二法門只是引起動機,一、二個小時是講不了幾個的,你們要不斷地補充,漣漪擴大,要擴大到所有一切都是不二的,那你就會斷惑進入真實了。
也許有人會問:「如何才是不二法門?」我告訴各位,現在就是不二法門,很輕鬆、很自在、很悅樂、很舒適、沒事情、沒罣礙、坦蕩蕩、清楚、明白……,這種心靈的覺受,就是解脫,就是離執,就是修學佛法的真正歸依處。你如果能保持下去,就是上路,就是真修行、大修行。但人一離開佛法,都是會變的,都是不永恆的,臘月三十到來都靠不住,真實可靠的是現在各位的安祥心。
(二)合唱團唱歌應注意的事項
各位今天唱歌唱得很好,不是說各位唱的技巧很成熟、音色很純正,而是說各位能放得開,很有自信了。比起在北京演唱時,又進步了不少;在北京表演時,他們的合唱團可能給各位不少的壓迫感,讓大家沒有信心、沒有把握、擔心唱糟……,在這些心態之下,大家除了努力、拼命地唱之外,最重要的是你們有安祥,所以在北京時已經唱得很好了。各位如果安祥加深,把那些自己限制自己的多餘心態揚棄掉,會唱得更成功,也即是說你們唱歌時散播安祥的同化力會更強。
各位在平常練唱的時候,應該注意發聲時要和諧,注意守分,也即是說:要專心地聽從指揮老師的指揮,不要管別人唱得如何如何。因為唱禪歌就是修行,你生些不該生的心,豈不是給自己滋生障礙?
(三)弘揚安祥禪,付出必能獲得
安祥合唱團是弘揚安祥禪的核心,也是弘揚安祥禪的動力,我看到各位,感到非常親切。我們大家都是為了弘揚安祥禪在付出,付出就會獲得,你沒有辦法拒絕的,整個宇宙的法則就是因果律───自然齊一律,也就是天律、天條,善因得善果,你無法拒絕的。各位今天的付出,就是明天的獲得;明天會更好,是靠今天的努力和付出。
今天這個社會不很理想,一般人只想獲得,不願付出;只想收穫,不肯耕耘;只想成功,不肯努力;想受到別人尊重,又不願貢獻自己。這是因果顛倒,不可能會有好結果的。這樣的人多了,社會就會混亂,生活變成一種痛苦和煎熬,所以必須正信因果,努力付出,努力修行。大家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