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座談會」解惑
耕雲導師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日講於台北市
一、法身、報身、化身三者的含義及其關係
問:法、報、化三身有何不同?法身和本心有何關係?
答:佛法是不二法門,法、報、化是一個,不是二個。《六祖壇經》講「三身本來是一身」,講「三身」是方便說,是就現象說;就本質來說,只有一個身。
報、化非真,報化是假的,假的不是沒有。像我們人生是虛幻的,但是我們若不吃飯,肚子就餓;你工作的單位兩個月不給你發餉,你家裡就鬧饑荒。假的並不是沒有,是有,它是由法身而來。
法身是永恆的、真實的,「真實的」必定是永恆的,所以報、化是由法身而來。法身是什麼?就是真理身。真理身是什麼?就是大宇宙,法身就是大宇宙。大宇宙是什麼?大宇宙就是大生命。大生命是什麼?是大圓覺海。大圓覺海是什麼?就是上帝。上帝是什麼?上帝就是佛;佛者覺也,上帝若沒有覺,上帝就是死的了。所以佛一出世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祂那個「獨尊」,你不要以為是相對的獨尊,而是絕對的獨尊,大宇宙──無限時空,只有祂是真實的,也只有祂一個,沒有人跟祂是相對的。所以有一個禪師註破這句話,說是「傳語人」,因為上帝是不會講話的。上帝為什麼不會講話?誰若是抬槓說:「上帝硬是會講話」,那麼我們認輸:「好吧!就會講話!」你想一想!如果沒有客觀環境,你哪裡會講話?你沒有生存環境、沒有經驗,你怎麼可以講話?存在就是上帝,上帝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客觀環境,所以祂也不會講話,所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傳語人(傳話的人)」。
何以見得上帝就是佛呢?上帝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覺。佛者覺也,覺是生命的根本屬性。何以見得「上帝是佛,佛也是上帝」?因為《法華經》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是我子(都是我的兒子)。」我們不要去鑽牛角尖,事情就是這個樣子──不許並存,只有一個,一多不二,這個就是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的法身就是永恆的生命,也可以通俗地講,就是純生命──只有知覺,沒有別的(沒有思惟,沒有表層意識,沒有好惡,……什麼都沒有),只是生命而已(純生命)。各位琢磨琢磨:「什麼叫純生命?」「只有生命」,這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理身;報身就是智慧身,又叫功德身;化身就叫感應身,「千江有水千江月,隨緣應現靡不周」,哪裏有緣,祂哪裏就出現。
「離經一句,即同魔說」,我當然照經上綜合來說,法身、報身、化身本質上是一個,在作用上有三個。法身是生命的共體,什麼叫生命的共體?佛的法身就是你的法身,就是上帝的法身。法身譬如大海,你我等於氫二氧一的水分子,當你投入大海的時候,從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空間取出另外一個水分子,說「這是我」,沒錯,全同。它不僅是相似,也不僅相等,而是全同的,這是「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不管你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自己生命的基元是不會消失的。我講的「基元」,就是基本的單元,是不會消失的,生命永遠不會消失的,因為它具備永恆性;但是它可以洗澡,它可以把表層意識洗掉,也可以把表層意識放在檔案室,變成磁碟,把它儲藏起來,這就是佛經講的「第八識」。
總而言之,法、報、化是一個,本質只有一個,但是功用有三,而法身是沒有功用的,法身是生命的共相,所以叫法身。有沒有個別相呢?有,莊嚴相是化身,化身是很莊嚴的,而報身是大智慧,大智慧是屬於報身。我們再講一句不太恰當的話:「寺廟裡所塑的像猶如化身,千百種不同的像,有的把佛變成了白種人,有的變成了黃種人,有的變成了大肚子,有的變成了排骨(瘦子),不太一樣,那是隨緣應現靡不周。」至於報身,就是佛的心,另外還有沒有報身?阿彌陀佛就是報身,法、報莊嚴。因此「三身原來是一身」,那是沒錯的,因為真實只有一個,作用有很多,所以「體不離用」;報、化是用,法身是體,「用不離體」,這就是法、報、化三身之間的體用關係。我只能勉強地這樣說。
二、到達「本地風光」之後如何用心
問:到達「本地風光」之後如何用心?是「時時自知」抑或是「時時自見」?
答:你若是一用心,就到不了「本地風光」了。「本地風光」就是無心可用,才是本地風光。你若一用心,「本地風光」就消失。
什麼是「本地風光」?就是生命的原態,但只是相似,並不全等。若全等的話,你就沒有肉身了。這個「本地風光」是說,雖然你拖著一個臭皮囊,但是你的感受上好像是在你生命的故鄉一樣的感覺。
坦白說,什麼叫「本地風光」?就是離執的狀態──沒有任何的執著,人也沒有死掉,也不是什麼都看不見。你若存心--「如何去達到本地風光」,就達不到了。「本地風光」是純離執、無為。你說「如何修」,那是法執;有法執的話,就到不了「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在哪裏?就在這裡。我勉強講一句不太恰當的話:「你現在的感受就是本地風光」,你要到哪裡去找「本地風光」?找不到的。「覓即知君不可見」,你不要去找,「當下即是,動念即乖」,所以這個不是用找的,也不是用什麼心的,而是說完全離開執著。我只能這麼講。
三、體用一元
問:聆聽師父開示的信願行證之後,才知道「神通與妙用,運水及搬柴」都是「摩尼珠」的作用,可嘆我「貧兒,依舊是貧兒,不覺乍富」,是只得其體未得其用呢?還是認知有誤?
答:因為你不認識「什麼叫做體用」,因為體就是用,用就是體,體用一元,不是二個。你若得了體,就得用了;你若得了體,那就離執,離執就是法身的妙用。假如離開體去找用的話,那根本就是大錯。離開體,沒有用;離開體,人就死掉了,還有什麼用?所以體用不二。
「運水及搬柴,神通與妙用」,這是一個基本的取向,也是很正確的取向。但是有沒有超越「運水與搬柴」的?一定有,並不是沒有;真正有的話,請你記得,真正的體用是體用一元,它不是二個。離開了體去找用,沒得用;離開用去找體,沒有體,有什麼用呢?離開用去找體,也沒有這個體。由用來顯示體,由體而發露為用,這個叫「體用一元」。佛教是「不二法門」,你不要把原本是一個的東西分割。
四、安祥就是正思惟,互為表裡
問:保任安祥和正思惟,如何運用才最恰當?
答:這沒有什麼運用、不運用的問題,保任安祥不妨礙正思惟,正思惟不妨礙保任安祥。
什麼叫正思惟?就是正大光明的想念,就是責任義務的想念。佛在菩提樹下,那個思惟就是正思惟──「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有,有緣見取」,那個思惟就是正思惟(強調)。如果你不安祥,那你還沒有正思惟。我時常講:「人反省一定要在安祥中才有用,否則是沒有用的。」雜亂心,它的深度不夠,你反省不出來的;越反省,越感覺「我對,我沒有錯」,結果那個反省背道而馳,那不正確。
總之,安祥就是正思惟──「正思惟才有安祥,安祥才有正思惟」,這是互為表裡的。
五、反省的方法
問:經過一次認真反省懺悔以後,一些小的事情已經浮現不出來了,請問師父,是否要再做第二次反時光的反省和懺悔?
答:如果你過去沒有發露、懺悔,它還記得。你若是發露懺悔,而且很由衷、很誠懇,那就會忘記了,它就把你那個檔案洗掉了。洗掉了以後,將來閻羅王調檔案,也調不出來了,是空的。
如果你有空,而且反省得很認真,那麼一次就夠了。你內心很安祥、很不動搖,你想哪一年,你做過的事,它自動就浮現,它會幫助你調檔案、找資料,馬上就出來了。假如你反省想了老半天,只想了一點點,那只好第二次再想了。實際上你若反省得好,一次就夠了,不要再去反省了。
但是反省是很慢的,不要求快,不要說「我今天下午休半天假,從現在到我媽媽剛生我的時候,都反省出來」,那不可能。你只管去反省,假如說你很有福氣,只吃飯,不必工作,不需要賺錢養家,可以專門反省,那是大福報;像這樣的話,你不需要修別的行,你專門反省,就可以見性了。這個話怎麼講?你由現在反省到五歲,五歲反省到四歲,四歲反省到三歲,三歲反省到二歲,二歲反省到一歲,都可以反省得出來,再突破一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摸到了,就大徹大悟了。
因此,要不要再反省?端看你自己反省的程度夠不夠。如果夠了,就不要再反省;若不夠,就要再反省,可以來無數次。
六、修行的異境、妙境都是從妄想出來的
問:修行中出現的異境、妙境,是否與心態有關?
答:修行當中出現所謂的異境、妙境,那都是從妄想出來的。《金剛經》講的話,我們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見到如其本來)」,所以見到一切的相都要掃;不掃的話,就比較危險。最安全的辦法──任何境界出來都掃掉,不執不住,也不高興,也不憂慮,也不恐懼,順其自然。假如你能掃得掉的話,那是你大大的福氣。假如一個人老是停留在一個境界上,這個人慢慢地會反常。因此,不要執著任何境界,沒有境界。
《六祖壇經》是從《金剛經》來的,何以見得?《六祖壇經》講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都是叫你「不要著相,不要停留任何境界」,這個最安全。因此,從這個「三無」(無念、無相、無住)就知道,《六祖壇經》是從《金剛經》來的,是《金剛經》的延伸和注釋,六祖就是從《金剛經》得法的。所以我們提倡唸《金剛經》,就是不忘本源。六祖可以藉《金剛經》大徹大悟,我們也可以。
七、真修行是無心可用(保持安祥)
問:修行要如何用心,才能只進不退?
答:一用心,他就只退不進了。你修行,首先就要認識你的心。不認識心,你用什麼心呢?
心有二種,一種是真心,真心是生命的基因;一種是假的心,就是表層意識。表層意識有真、有假,你看!佛若是放光動地,那是表層意識做的,我告訴各位,真心沒有那些東西。表層意識並不是完全不好的喔!你若把表層意識變得跟真心一樣,就進入不二的狀態。真心是生命的基因,它就不會像沒有生命、了無生氣、死板板的那個樣子,它只是「無住生心」而已。
所以你問「要如何用心」,一用心就糟糕。你看,博陵王問「道」,他們二個人對答得很好,牛頭融禪師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無心跟有心沒什麼二樣,這叫「不二」。我特別強調「不二」,你若是用與不用一元,體用一元,用不離體,由體起用,這是自然的,也不是自己亂動一通(他自己起用),而是「有感斯應」。你坐在那裏,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人家喊你一聲,你就答應了,這就對了,有感斯應啊!他(牛頭融禪師)去用心,用什麼心?無心可用。
我們是安祥禪,只要保持安祥就對了,你只要二六時中保持安祥,行住坐臥──工作、講課……不離安祥,那你不但是真修行,而且有大功德、大福德。假如離開安祥去修行,那就是走錯路。
八、保有安祥心,五陰不是障
問:「色、受、想、行、識」(五陰)對修行人會產生什麼障礙?
答:「色、受、想、行、識」對修行人來講,不會產生任何障礙,沒有任何障礙。「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色受想行識」就是「五陰本空,六塵非有」,它既然是空了,對你自然就沒有障礙了,對修行人沒有障礙;對不修行的人就有障礙,你一想,就想入非非;一受,就根本動搖。受就是一種感受,假如你跟小姐跳舞,一跳貼身舞,馬上像觸電一樣,這就是觸的感覺;假如你是「五陰本空,六塵非有」,那就沒有什麼。還是我講的那句話──「保持安祥心,一切都OK」,沒有安祥心是「觸途成滯」,到處是障礙了。
九、五陰不需處理,但求光明正大即可
問:如何處理五蘊?五蘊皆空是何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如何表現?
答:這個話,沒有人會答覆。五蘊皆空是什麼狀態?五蘊皆空是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狀態;那誰能說呢?很難答覆。
五蘊,不要處理。一處理,就是有為法,就無事生非,專門找事。哪裡有五蘊?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也不存在。你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保持內心的安祥,就沒事情。你說要去處理五蘊,那只好把自己解脫掉,所以不要處理。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現」?自然表現。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自然表現就好,你還要處理它嗎?你沒有能力處理它,你看都看不到,怎麼去處理?五陰就是五種陰暗面,「色受想行識」當中,其中最明白的就是想,你若不說的話,「你想什麼」大家都不知道。這也就是說我們心裡想的、說的和做的都是一貫,那就是保持自然。
假如你要去處理、修正五陰,那就是有為法,結果你得到的是夢幻泡影,並不真實。你若常常保持安祥心,自然就沒有五陰,只有五陽,都是向陽的,沒有陰暗面,這樣子就很好。五陰是不要處理的,處理就會出麻煩,處理得不好的話,更糟糕。五陰是不要處理的,你只要把陰暗的想念及行為去掉,事無不可對人言,做任何事光明正大,就沒有五陰了。
十、不要執著並停留在醉三昧酒的感受
問:是否要有「醉三昧酒」的感覺,才算是有安祥?
答:因人而異,莊子沒有「醉三昧酒」,他是「大清明」──人的腦子非常清楚。因為人的根器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沒有一個人的境界完全是一樣的。是不是大家都有「醉三昧酒」的感覺?若大家都是這樣子,那安祥禪就變成糊塗禪,不叫安祥禪了。我坦白跟你講,它只是一個階段,再突破就是大清明,所以你不要執著「醉三昧酒」。
「是不是要這樣子(醉三昧酒),才算是有安祥?」不是這樣子。有個老和尚說:「我有一片雲要掛在牆上,你幫我用釘子釘起來。」這是不可能的。法無定相,學安祥禪,每個人的心境都不同。「如是因,如是果」,假如你的陰氣太重,就有「醉三昧酒」的感覺;假如你都是向陽面,就沒有這個感覺。所謂「醉三昧酒」,有這個事,修行人都有這個過程,但這不是頂好的。你若停留在這個地方,就變成微細無明,反而變成障礙、障道因緣。你要執著嗎?不要執著。
十一、當家作主就沒有魔
問:修行人如果不慎入魔,如何從錯誤中改正過來?
答:那要問你自己!你犯了什麼錯?你要怎麼改正過來?你自己決定。人是要自己當家作主。
你說到「有沒有魔?不慎入魔」,誰是魔?你自己是魔。你自己不是魔的話,魔絕不會找你,所謂「魔由心生」,你先有心魔,然後有外魔;你沒有心魔,就沒有外魔。魔是很客觀的,他理直氣壯,他說:「我們兩個物以類聚,我們兩個同類嘛,當然我找你做朋友。你這個人若跟我不同,我就不要跟你做朋友。這個道理很簡單。」你若跟他不一樣,你要他跟你做朋友,他還不幹呢!你一天到晚想的,和魔的想念一樣,就會入魔。
最容易見的魔,我舉個例子,魔的種類太多了,有八十二種天魔,我不要講得太瑣碎,講個歸納法,酒色財氣都是。你天天喝酒,喜歡喝酒,有所執就有所偏,執著酒,離開它就不行。你看!李白天天讚美酒,最後他自己喝酒以後淹水死了,求仁得仁,了無遺憾。那是不是魔?是魔;酒精中了毒以後,他不喝難過,喝了也難過,任何工作不能做,變成廢物。另外,我講個話,你不要生氣,你一天到晚若隨時對自己的肉體產生聯想的話,就很容易著魔,那不是魔找你,是你找魔。所以魔若找上你,那是魔錯;若是你找魔,那怪不得魔。
因此,不慎入魔了,你也不用處理,只要「莫作是念」──你不要那麼想,心保持光明,提昇光明度,就可以了;沒有事,就唸唸心經,不是說這麼去唸,而是去做。所有的經不是叫人唸的,是叫人做的。
有沒有魔?沒有魔,魔都是你找的,魔不會找你。我不是替魔辯護,魔是理直氣壯的──他從來不找任何人,他是物以類聚,你先有心魔──「你心裏老是在想這回事,你心裏老是在召喚他」,他就來了。他是你召喚來的,不是「如何處理」的問題;因此,你不用處理,只要你不要想他,他就走了。沒有魔,坦白說,哪裡有什麼魔啊?若你自己心裡有魔,就有魔了。
學安祥禪的人,尤其不會著魔,安祥禪是表裡如一,是大光明,怎麼會著魔?不會的。
十二、修行上甘於寂寞或參加座談會均可
問:修行有人主張甘於寂寞,有人熱衷參加各地區的座談會,一靜一動,何者為正確?
答:我已經跟你講過了,所以我現在可以隨便說,都正確,都好。我只能這麼答覆,都很好。
十三、有沒有上帝和鬼神
問:究竟有沒有上帝和鬼神?
答:我們若說有上帝,人微言輕,不足採信;我們若說沒有,也是人微言輕。我們孔老夫子說:「齋戒沐浴,以事上帝。」孔老夫子承認「有」呀!又說:「鬼神之為德也,其盛矣乎!」、「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是有的呀!
我們用什麼辦法面對它呢?「子不語怪力亂神」,第一個不談它,第二個「敬鬼神而遠之」,我們不要去親近它,就安全了。
有上帝,肯定有。不過,不同的人認同不同的上帝。鄉下人用泥巴做個玄天上帝的神像,認為它就是上帝;哲學家說上帝是什麼?存在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大宇宙;還有人把上帝人格化了,說「上帝是個人,祂所要求的德目是什麼?《摩西十誡》是上帝宣佈的戒條」,又把上帝性格化了,說「祂一發脾氣,你小心點」;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同。那我們(安祥禪)相信什麼是上帝呢?上帝就是大宇宙,就是生命的本源,就是佛。
十四、像法不是指拜偶像
問:何謂三期法運,像法是否指拜偶像?
答:這個講法完全錯了。三期法運就是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時期五百年,什麼叫正法?佛滅度以後的五百年之內,佛法沒有走樣。像法不是說拜偶像的法,而是說相似法,由佛滅度後的五百零一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間是像法時期一千年,這期間講的佛法只是相似而已,並不全等,已經變了樣子了。到了末法時期,連相似都不相似了。
像法時期不是指拜偶像,是指相似法,在這時期說的是相似法,不是說全等法。拜偶像有沒有錯?沒有錯,拜偶像也不錯啊!為什麼不錯?我們給 國父孫中山先生做的銅像,那不是偶像嗎?美國人給林肯做的銅像,也是偶像。拜偶像引起動機,教我們不要忘了向偉大的精神看齊,如此而已,這也沒什麼錯。如果你說「我許個願,你要幫我中大家樂;如果不是這樣,我就把你砍掉、殺掉」,這就完全不對了。人的心靈品質不同,他對鬼神、上帝乃至法的認同都不太一樣。
十五、疑師疑法斷送了殊勝法緣
問:有人說某人跟隨老師學法十年,並無過失,老師何以不肯再見他?
答:這個是我自己很差勁,我為什麼不敢見他呢?因為見了他,我感覺有一點點漏氣(洩氣)。為什麼呢?各位知道,我抗戰期間在西康也學過白密,承蒙我的老師慈悲灌頂,也就是說可以傳法。我到了台灣以後,沒有傳給第二個人,只傳給了一位仁兄。他跟我學了十多年,如果他跟我們一樣──「唯求心安,平安是福」的話,應該很滿足,應該繼續修我的法才對啊!為什麼呢?這十多年來他的確是很幸福,他今年七十六歲了,還可以騎三陽125CC的機車,不像我,連50CC的機車我都不敢騎啊,重心拿不穩,我走路都會跌跤,怎麼敢騎125CC的機車,萬一摔下來就不得了。他真的很幸福,第一他沒害過什麼大病,第二他七十六歲了,還可以騎三陽125;他認識我的時候,坐著就參瞌睡,這是他自己講的,不是我講的。他坐著,嘴裡流口水,那表示很快要中風了(我中風以前,還沒有流口水就中風了)。
有一天,他忽然來跟我說:「老師!你這個法我停了。」我說:「這不能停喔!如爐煉丹,如雞孵卵。(你用老母雞的精神,孵蛋三個禮拜,應該可以孵出小雞來。如果牠孵了兩個禮拜,牠說『我自己給自己放假一個禮拜』。你放假一個禮拜,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回來的時候,雞蛋壞了。)你現在好像在燒一壺水,快開了,可是你現在說要停一個鐘頭,那等於這一壺冷水還要重燒。這個決定不太恰當,這豈不是前功盡棄?我絕對不騙你,你學我這個法,我就等你,我就不斷地護念你。也許我護念的力量不夠,但我不停地替你禱告,希望你早日得到圓滿,把這個法傳下去。因為不管是顯教、密教,師父傳法的時候,當時就說『遞相傳授,無令斷絕』──一個傳一個,起碼一個傳一個,不要斷了線。」你們想一想,一個修了十年的法,都停止了,那麼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法,每個人都有選擇法門的自由。如果我只傳給他一個人,他修了十多年了,也可以騎三陽125買菜,他也時常跟我講「感覺親和力、同化力都提昇了」,他忽然不要了,那我還跟他聊什麼?沒得聊的了。是他開除我啊!講開除還太客氣,是他把我揚棄了。什麼叫揚棄?重的留在這裡,輕的被風吹走了,叫揚棄。換句話說,我這個不夠份量,可以隨風而逝,他留下來的是好的,他選擇了更好的法門,那我們向他恭喜。不是我不要見他,大家不要誤會。
大家都知道,我在台灣沒有傳給任何一個人,因為這個法門非常的好,叫「軍荼利觀音法」,就是葷腥不忌,喝酒、吃肉都沒有關係,你只要修法就行,是百無禁忌的法,而且很有感應。他跟我學了三個多月,就可以給台南市國大代表郭女士治病,她頭痛幾年,原來只吃二片的止痛藥,後來吃四片都沒有效,她的胃都吃壞了。他摸了她(觸加持),就好了。你們一定很羨慕「摸一摸,病就好」,其實我們的法門,不要摸,見了面,病就好了,還要摸幹什麼呢?他自己也有這個本領,起碼他可以摸了病人,病就好了。他說:「你這個法門,我不學了。」那我還跟他講什麼呢?縱使他對我沒有感情,他跟菩薩總有點感情吧──「你叫了祂十年的名字,祂也沒有討厭你;你老是喊祂,祂也沒向你抗議。」他突然不要祂,也就算了,這叫順其自然。我們也沒有說不要任何人,我們盼望別人離開我,修更高級的法,可以更健康、更長壽,這是我對他的祝福。
至於說他既然不修我的法了,就沒什麼好談的了,還能談什麼話題呢?我現在沒有上班,也沒出去,他問我「到台北新公園,可以看些什麼」,「我沒到新公園去嘛」,這真的沒話可說了。
此外還有一位,也是十多年的朋友。有一次,他事先跟我約好見面,突然給我打電話,他說:「我人不爽快。」他就不來了。他跟我打電話時,聽到我也中風,他就不高興。我們禪宗講「要能經得起棒喝,棒頭出孝子」,哪裡一天到晚哄著他,還不高興,轉過臉就罵我:「你這個法(安祥禪),沒有我的三聖大道好。」還對別人說:「我這個(三聖大道)好,他那個(安祥禪)不契機。」你既然認為不契機,當然你有選擇的權利,那就算了,我們就不談了。如果我找你談,你若把我罵出來,那我自討沒趣。他說「我的三聖大道好」,那我覺得「我的安祥禪最好,這是立竿見影的」,他若講「不好」,我不會跟他抬槓啊!他說不好,就不好吧!他有權決定啊!他有權一腳把它踢開,那我們之間就沒什麼話講了。他若罵我的話,如果罵了我,他很開心,就讓他罵好了。
十六、如何才能徹底破除我執
問:如何去做,才能徹底破除我執?
答: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作思惟,祂四十九天不是在那裡參瞌睡,而是在思惟──分析「什麼是我?」最後的結論是「四大無我、五蘊無我」。雖然四大和五蘊原本都不存在,但這並不是說沒有「真正的我」,因為佛陀在涅槃前的最後遺教是「常樂我淨」。
真正的我是什麼呢?是純生命,唯有生命。若是真實的,它是原本就有的;原本若沒有的,就是假的。所以西方哲學家講「真理是原本如此的,無論是誰,也只能發現,不能創造」,不能說我們閉門造車去創造一個真理,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就了解,什麼叫我執呢?就是自我執著,肯定這就是我。肯定這是我的話,那我口袋裏的錢不會給你,這個很合理啊!說這個房子是我的,你不可以隨便過來,否則你就是侵犯自由!有了我以後,也很好,你自己會保衛自己,珍惜緣生。
緣生是什麼?條件夠了,生命出現了,這就叫緣生。凡是一切有的,都是條件構成的。你能舉出宇宙任何一個事物是單一的嗎?沒有;你能舉出單一而又能存在的事物嗎?沒有;一切都是條件的組合,所以條件是很可貴的。而構成這個我,需要太多的條件。大宇宙是一個大圓覺海,是生命的海洋,隨時可以產生出很多不同的生命出來。我不是說過了嗎?如果有氮、有氨、有氫、氧,它就有生命發生。我也跟很多人講過,你在院子裏挖一個小池子,你只裝水就好,什麼也不必裝,當然你不能密封,沒有空氣,它就沒生命,你可以給它蓋一個很密的紗罩,不需要二個月,裏面就有生命出來了──你不需要放種魚,裏面就有魚,它自己會長魚;你不需要放蛤蜊,它自己就會長出蛤蜊,所以生命很微妙!
但是你若想形成一個人的生命,太難了,太難了!而形成人的生命以後,那就太麻煩了。人有了我以後,第一個就有了「我欲」──我希望有什麼:我希望你們大家聽我的話,這就是領袖欲;我希望這個公務,我說了就算,這就是支配欲;這個東西好,希望歸我一個人所有,這就是佔有欲。有了我以後,第二個還有「我惡」──我討厭這句話,你說了我就生氣;我討厭這個人,這個人偏在我面前晃,我傷腦筋。第三個就是「我對」──你們講的都不對,只有我一個人說的才對,你們大家都不對,這樣你就天天生氣:「為什麼大家都不對?」儘管他不對,他也不死,那你怎麼辦?你只有生氣的份。所以有了我以後,就麻煩了。
如何去掉我執呢?看清楚你這個人是暫時的,不永恆。你若想永恆--跟真理合一,由肉身當中昇華出法身,也就是把生命純化以後,你才有「常樂我淨」。我們為什麼學安祥禪?就是要儘量地純化自己。你純化了多少,你就有多少福報。今天安祥,今天煩惱少;明天不安祥,明天煩惱多;也就是說當你安祥的時候,你的我執就很淡;你不安祥的時候,我執就濃。我執濃就垛生招箭,我在《觀潮隨筆》寫的,你把槍靶豎起來,人家子彈就朝你飛過來;你把槍靶放倒,就不打你了;沒有我執,也沒有什麼善惡報應,都沒有你的事了。
執我是錯的,我是大概粗糙地講。有了我執,就有了「我欲」,就有了「我惡」,就有了「我對」,通通都跟著來了,就麻煩了。沒有了我執,我們一個人必要的,簡單得不得了,你要活得好,很簡單,也就是說「我只要活在責任義務裡──我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逃避。」我該工作,則以工作為享受,以知識為樂趣,也就是說我做這個工作的相關知識對我來講,是一種享受,我做這個工作是一種消遣,而工作成果出來的時候,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只要這樣子做就好,你不要幹一行怨一行,那你就活得很幸福。你若執著這(人間的一切)就是有,你若發揮我欲,縱然你得到了,人已經奉主召了。秦始皇得到了沒有?沒有得到。為什麼?他什麼都得到了,但是他沒有得到長生不死的藥,漢武帝也是一樣。
所以如何去掉我執?你要認識有真我、有假我──真我是原本的我,假我是以後的我;有真心、有表層的心,表層的心就是六塵覆蓋的,那就是說由認識決定存在,又由存在決定認識,在唯心和唯物交相往來循環的結果,產生了表層意識。
由這個表層意識,就有了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了喜怒哀樂愛惡欲。喜怒哀樂愛惡欲,一產生,就很麻煩,選擇性很大,而且你選擇的權很小。譬如說這個人很討厭,你希望他死掉,你畢竟不是暴君,你叫他死,他不會死的;你若殺他,那你馬上喪失自由,受到法律制裁。所以有了分別心,我執就會越升越高,譬如官當大了,到了時候,說不定就會「朕即國家」,跟路易十四一樣,「朕即國家」的結果,被送上斷頭台。我執然後就我對,「朕即國家」──我說了就算,那我就是真理的化身,我一切都是對的,你們通通不對,他就會有這種氣派。這種氣派的效果,只有二個字──「找死」。
「常樂我淨」的我是真我,那個我是生命的共相,也不抹殺、也不否認生命的個別相。因為共相就是相同的相,譬如大海的水分子數不完,但是它們全同,所以佛陀叫我們「要認大海,莫認浮漚」。認大海的話,就沒有我執;認浮漚,就是堅持小我。堅持小我的話,那就是垛生招箭。我只能這麼講。
十七、不識元旨,徒勞念靜
問:「不識元旨,徒勞念靜」,又說「致虛極,守靜篤」,這是否意味「靜到極點」才能契入禪的元旨?
答:這個「元旨」的元,就是「天地元黃」的元。「元」就是說最早的,「旨」就是理則,所以「元旨」就是最早的理則。什麼叫元旨?就是最初的道,所謂「太初有道」。太初的道是什麼?就是什麼都不說。
我跟陳董事長認識見面以後,第一次說法講的就是心經淺說──說「空」是宇宙的實相、宇宙的真相。不管你是「創造說」,說這個世界(整個的時間和空間)是七天創造出來的;還是天文物理學家的「星雲說」,說世界是星雲形成的;不管是怎麼形成的,原本是沒有的。這就是它的實相,也就是真相。因此到了最後,誰也沒有說地球是永恆的,沒有。
你若不了解這個元旨,你的理障沒有破除;你若不知道原本的真理是什麼,你專門去想靜,那個叫沈空守寂,那個叫枯木死灰,那個要不得。
而不二法門──動靜不二,難道各位現在聽我講話,我正在講話的時候,我就不靜了嗎?沒有,很靜。你要記得「佛法是不二法門」──動靜一如,人我不二,凡是相反的,你要透過辯證的過程,把相反的變成相合的,那就對了。
十八、去掉愚昧的方法是離分別
問:去掉愚昧的方法為什麼是離分別?
答:首先,大家不要搞錯了,離分別就是不離分別,不二法門就是這樣子。
「離分別」,就是「照而不執」,也就是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而不是照相機。若是照相機,一照,「喀」,就存在這裏。若是鏡子,你來了,它就顯影,你喜不喜歡它,都是一樣,它沒有好惡,王陽明把這個解釋為「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沒有個人好惡;那你走了的話,不管你是美女也好,或是什麼也好,都一樣,也絕不留影為念。你來的時候,也絕不會因為你很難看,就不顯影。
像這樣的話(離分別),不是智慧是什麼呢?一切的喜怒哀樂不會牽引、牽動你的本心,也不會叫你傷腦筋,也不會叫你很累。你若用這種心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回到家裡,就有一種感覺──「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沒事」。你若是樣樣都去牽動本心,分別心太強,那你就會很累,活得很苦。
「去掉愚昧的方法為什麼是離分別?」對啊!你一有執著,就是錯的。明明是假的,你說是真的;明明是真的,你又說是假的。你說人生如幻,既然如幻,把你家裏的錢給我,你幹嘛不幹?所以真假你不要去分別,真假不二。無風不起浪,假的也有素材啊!素材是什麼?就是法身。真假不二,若是有人說「這是空,那是有」,這叫邊見。邊見的人對佛法來講,靠邊站,你講的,根本就不能登大雅之堂。
為什麼說離分別就沒有愚昧呢?「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我是大公無私的,你來了,就顯影;你走了,不留影為念」,那就不勞累,這就不愚昧。愚昧就是執著,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你記它十年、八年,仇人你也恨他十年、八年,這就沒意思,那你自己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佔有了自己性靈的空間,這都是不好的。
十九、「是法住法位」的意思
問:「是法住法位」是何意?
答:「法」是什麼?我們這個大宇宙,叫做法界。法界有兩大類,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色法,也就是說一個是無形的法,一個是有形的法。
「是法住法位」是說你不要去管他,不要去改變他,也不要去操縱他,譬如說今天天太黑了,半夜裏看不見,你想讓太陽趕快出來,那你徒勞無功。「是法住法位」就是說不要破壞常識,也不要破壞習慣,只保持自己一個「六塵不染、四大皆空、五陰非有」的心態,這叫「是法住法位」。
你叫他不住那個位,小法可以,大法你管不了。我上次不是講嗎?先生因為太太菜炒得好吃,吃飯發出聲音來,他太太說他像個豬,這不太好。人不要去干涉別人,也就是說你少管外在的事物,少去干涉它,我特別強調,人只有權改變自己,沒有權也沒有能力改變週邊的一切。如果你們各位還記得的話,我在八九年前(耕雲禪學基金會沒有成立以前),在某個會友家裡講了一些閒話,預告將來世界走哪個方向,現在真的是這個樣子,它就是這麼走的。你有多少能源叫它不要動或改變方向?不行的,你改變不了的。冬天,你叫地球離太陽再近一點,不可能,萬幸的是不可能;若可能的話,人就變成烤肉了。
所以「是法住法位」,「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上帝也沒講什麼,但是四季分明、萬物競秀,「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很自然的。不需要你去多管閒事,今天這個宗教批評那個宗教,明天那個宗教批評這個宗教,希望玉皇大帝跟耶穌打一架,比劃比劃,多此一舉,那是不可能的事。
二十、「到達生命的圓滿」的兩個階段
問:以「時時自覺,念念自知」為修行指標,這樣做下去,是否即可達到生命之圓滿?
答:對!但是你必須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時時自覺,念念自知」,第二個階段是「時時不自覺,念念不自知」。那個「時時不自覺」,就是沒有不覺的時候,所以就用不著「覺」了;而「念念不自知」就是無念了,到了連「念」都沒有的時候,這時候就到了生命的圓滿。這個心境,你將來可以實驗的,我講的話沒有不能通過實驗的。到這個時候,萬有引力對你都失效了,你要飛,幾幾乎是可能的,坦白說。
二一、如何修行才能獲得甚深安祥
問:如何修行才能獲得甚深安祥,與師父同在?
答:若不修行,就是甚深安祥。當你跟師父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你感覺甚深安祥,為什麼?因為你沒修行──你什麼也沒做,你保持平常心,聊天就聊天,什麼也沒做,結果很安祥。因為安祥的本身(本質上)是無為法,你用什麼方法,都不好,只有離執──離開一切的執著,當下就得到安祥,不執名,不執利,不執自己,不執別人,也不執環境,就是一句話──放開一切,所以「放下即是」。
嚴陽尊者去看趙州,他說:「我從這麼遠來看你老人家,我什麼也沒帶來,怎麼辦?」趙州說:「你放下。」他說:「我什麼都沒帶來,放下個什麼?」趙州說:「你看!我就知道你放不下。」禪師的幽默就是這樣子──放下什麼?放下你「什麼也沒帶來」的這一念,叫你放下這一念,不是叫你放下東西。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就知道,人若是離開一切的執著,那就完全契合無為法。而無為法就是有為法,你千萬不要站在一邊,要站在中間。
《庖丁解牛》,《莊子》上有這一篇,他每一刀下去,就正中骨縫裏,刀薄得跟紙一樣的鋒利,骨頭硬得不得了,但是刀從來沒有砍壞過,他一刀下去就中在骨縫裏,那些骨頭用刀劃下來就解開了。那麼你的心要慢慢地用、慢慢地修練,修練不是叫你修仙,而是要你修正想念行為,要它合乎安祥禪的要求,久而久之你感覺這樣好,摸出一條路來了,這樣就很上路,就駕輕就熟。
二二、觀心時胸部有壓迫感的原因
問:觀心時,胸部有壓迫感,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是觀心不如法,你帶著念頭去觀心,帶著煩惱去觀心,帶著無奈去觀心,就會這樣。而且你始終沒有很認真、很由衷地反省過一次,才會這樣。如果你基礎打得好,反省得很徹底,向外拋丟,把原本無的東西丟掉,那你就沒有這個現象。這是因為你反省不徹底,毛病還有。
二三、「住」與「執」的不同
問:「無住」與「去執」的住與執,有否不同?
答:「住」看起來和「執」好像是一樣,其實不是一樣。你若能夠把「執」去掉了,你才能夠「無住」;你若有所執,就不能無住,只能這麼講。你若「有所執」,就不可能「無所住」。
執著分成我執、法執二大類,法執就是執著法界、萬有,你要把金錢、地位、名利……一切有形、無形的東西統統丟掉,才能夠無住。「無住」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講的「心像鏡子一樣」,來了就有,過去就無,不感光,這就是「無住」啊!也就是「過化存神」──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二四、如何契入「無念、無住、無相」
問:如何修行才能契入禪的宗旨──無念、無住、無相?
答:你已經替我答覆了,「無念、無相、無住」就是禪的宗旨。不要用什麼方法,「無念、無相、無住」就是方法。我剛才所講的,跟「無念、無相、無住」都有關。這就是說「過化存神」──過去的化掉了,存在的是精神,所以我們說「國父的精神不死,他的精神長存」。假如說你所過者不化,就不能存神,你的生命就被六塵湮沒、埋葬了。
二五、現代人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問:現代人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答:就是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你自己。如果沒有你的話,就一點障礙也沒有了,也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執。由我執產生「我欲」──我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得到什麼,而且得到了以後,欲望又升高了,還不滿意,欲無止盡,欲壑難填,因此修行的障礙就是自己。你要把你自己看好,不要被虛假的你所撥弄、擺佈,用真我做主宰(真我就是原本的我),那你就很自由、很自在,而且沒有障礙。障礙就是你製造的,你有「我對」的觀念,你就批判他不對,結果你就豎了一個障礙,一有機會,他就跟你作對。我們人生都是自己給自己做障礙,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除了自己,沒有什麼障礙。
二六、如何克服擔心害怕
問:日常慣於擔心害怕,這是否與複印慣性有關?我母親就是這樣,如何克服這種心理?
答:這就是我執,缺乏安全感就是自我執著。因為我執,就有「我欲」。「我欲」就是我剛剛講的領袖欲、佔有欲、支配欲,還有自我保有欲,說我不要被破壞,我不要受傷害,我要永久保存下去,這是長生不老欲,這樣的欲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擔心害怕」表示我執比較重一點。而我執重固然是煩惱的根源,而且它常常呈現兩極,對事情上就是「我對」,凡是個性強的人,膽子都小。你不相信,你看!他是兩極,「有」極了以後就是「無」,「無」極了以後就是「有」。
你要如何克服呢?要保持調和──人際關係要調和,家庭、人格要調和,自己的心理要調和……,這樣就不會擔心害怕了;而且要多唱唱安祥歌,多唱安祥歌可以吸收生命力,也就是改變自己想念的念波(想念的念波,每個人都不同,等到有些人看得到的時候,就知道每個人的念波都不大一樣)。這樣的話,心裡就無掛礙。
《心經》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掛礙是什麼?就是執著。不要執著什麼。要把自己徹底地認識清楚,很多人基礎工作做得不夠,入門的工作沒做好,也就是反省不由衷,敷衍、不徹底,反省完了,還說我對──「我做了那件事固然是不太好,但我是不得已嘛」,還在原諒自己,你就完了。所以不要給自己辯護,要吹毛求疵地找自己的毛病,好好地做一次反省,就不怕了,絕對不怕。
再說,你學安祥禪,無所謂怕。我這個不是心理治療,我跟你講的是實話,你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怕的了。如果有的話,你就觀想老師,大概有點用,可能有點用,不敢肯定。
二七、「被外境所牽」與「善根發露」
問:經常為外境所牽,這是否與體弱有關?過去聽《自性歌》、《山居好》就痛哭流涕,近閱《禪刊》,看到一個安祥家庭的形成時,又痛哭流淚,是何原因?
答:痛哭流涕,這叫「善根發露」。因為佛法最大的力量,不是神通妙用,是「慈悲」二個字。佛陀出家的動機就是「慈悲」,放棄了江山社稷、權勢享受,這要多大的決心、多大的毅力,這比死還難,但是因為慈悲,就有這麼大的力量甩掉,所以慈悲是佛法最大的力量,而慈悲心的抬頭就是「善根發露」。
善根發露以後,痛哭流涕,效用是立竿見影的。為什麼?當你痛哭流涕以後,感覺到無比輕鬆,等於靈魂洗了一個澡,這是一個好現象。為什麼呢?產生了共振,因為安祥家庭這種事,跟你過去世所經歷過的,有點喚醒記憶的味道,所以你感覺這個太可貴,也太難得,乃至於說不出來「是什麼意識」。所以現在心理學講「有下意識、潛意識」,做個動作、自己挖挖鼻子……,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叫無意識,但是有的潛意識藏在第八意識裏,一般根基好、靈敏度高的人,他就很容易物以類聚,跟你相同頻率的人,他會喚醒了你,就這樣子喚醒了你的慈悲心,也就是善根;善根一發露,就流淚,流了淚,自己也莫名其妙,並不是傷心流淚,相反的,流完淚,非常輕鬆愉快,並不是難過,像這樣子,是好現象。
至於說「經常為外境所牽,是否與體弱有關?」那是你太注意外在了,跟體弱無關。「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木人不怕獅子吼」──獅子在叫,那個木頭人不怕。不要把心向外面放,你不要東看西看,那會浪費能源,消耗生命力。你不要去看,看了,沒用的,是一種浪費。浪費久了以後,就會神經衰弱,你會亂想,看了就會想,引起動機,就會聯想。很多事情是從聯想開始的,然後不知不覺就隨它轉了,它就把你帶走了,這叫「迷失」,不由得就跟它走,不由得就隨著它想,不由得讓這一念在自己內心裏膨脹,因此這並不是身體虛弱造成的。
廣欽老和尚每天只吃一餐,他的身體多麼虛弱,但是他不會亂想。廣欽老和尚在閩南修行的時候,在山上散步,一群老虎跟在後面,陪著他散步,他若是看到老虎了,他難道不怕嗎?他沒看到。他沒有怕老虎的心,沒有跟老虎對立的心,老虎就跟他沒有對立的心,被他同化了。虛雲老和尚用同化力,孽龍、狐仙、妖都皈依他,被他同化了。
至於說你對外面牽掛,那是人人都如此的,這是慣性。慣於向外看,這叫慣性,不容易拉回來。你要慢慢地反其道而行,你要把「向外的」變成「向內的」,「向外的」一看,一眼就看透了,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為什麼說是虛幻的?因為真實的必定是永恆的,它絕對不永恆,它只是一個現象、一個過程。而且孟子書上講:「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她是她,我是我,一個女孩站在我面前,她一絲不掛,與我何干,沒有我的事。孟子說:「我四十而不動心」,不動心就不會心往外跑。心往外跑,也就是宋、明理學家講的「向外馳求」──向外跑了。要把心安在腔子裏,也就是「肅穆自持」。所以不要讓心亂跑,跑多了就魂不守舍,就糟糕了──神經衰弱,夢就多。
二八、真正的觀心就是自覺
問:晚上剛入睡時,摒除雜念觀心,精神很好,不易入睡,但覺得有違修行,應如何做才是正確?
答:觀心,不是叫你去著相,你睡覺的時候就要睡覺,睡覺的時候沒有叫你去觀心。
而且觀心有「上乘觀心」、「小乘觀心」,什麼叫「小乘觀心」?沒事的時候看自己的心。心是看不到的,你怎麼觀嘛!其實,真正的觀心就是自覺,也就是「上乘觀心」。修行好的人就有這個體驗,躺在床上的時候,沒有說要觀心,他說要睡覺,這一夜是睡著了,沒有一點分別心,但外面有什麼聲音、有什麼動靜,他都知道,好像失眠一樣,但是第二天照照鏡子,容光煥發。
睡覺不能觀心,不是叫你觀心,觀心不是個動詞,觀心是個自覺,是個本能。你若停留在法執的階段,也就是說有心可觀──停留在有為法的階段,那個觀心永遠觀不好,觀久了以後還會出毛病。乾脆你時時自覺,睡覺的時候就放下萬念,安穩地睡覺,這就對了。
二九、安祥禪歡迎任何一個宗教徒來研究
問:修學安祥禪,也是慈濟功德會的會員,這樣做對不對?
答:你要了解,我們安祥禪歡迎任何一個宗教徒,我們不反對,因為我們安祥禪不是個宗教。既然不是宗教的話,那麼跟宗教都沒有矛盾。我時常講「藝術、文化是人類的公產」,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個人所私有、得據為私有,而是公產。宗教也是文化之一,也是公產。
至於現在的宗教,我不敢批評,但是慈濟功德會的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證嚴法師真是個活菩薩,就是《大悲咒》講的「缽沙大」,《大悲咒》用國語注音說「南無薩婆薩哆,南無婆薩哆」,用梵音說,就是「那摩沙哇沙大,那摩缽沙大」,「缽沙大」是什麼?大菩薩,證嚴法師是大菩薩。
參加慈濟功德會,學安祥禪最為合適,我們歡迎所有慈濟功德會的人都來研究。我們說要他們來跟我們學,好像有點不虛心,我們說「來研究」,可以的,這個不衝突。
證嚴法師是出家人當中的法門龍象,剛才我講過「慈悲是最大的力量」,她(證嚴法師)就是一種慈悲。慈悲就是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她(證嚴法師)非常難得,大菩薩,肉身菩薩,在末法時期很難見到。
三十、看講詞比看《觀潮隨筆》受用
問:恩師的《觀潮隨筆》第二輯《法塵》中諸多法語,弟子常感咀嚼不爛,無法心領神會,是弟子業障太重或是佛學根基太淺使然,應該如何突破?
答:花時間去突破這些東西,浪費了,要突破自己。你若把自己認識了,你就是佛,還需要去看那些東西嗎?佛譬如是大海,你是個水分子,你只要放棄了我執,大海就是你,你就是大海。
《觀潮隨筆》是我二三十年前,年輕的時候少不更事,亂寫一通。你們若認為好,相應的地方就看看,這一段若不相應,就算了,把它放下。我覺得你不必去看《觀潮隨筆》,你看我現在的講詞更好。人是進化的,越老可能越糊塗,但是對安祥禪來說,是不會的,人不會得老年癡呆症的。所以你看我現在的講詞,比看《觀潮隨筆》還好,《觀潮隨筆》差不多是我三十幾歲到四十歲寫的,離現在也差不多三十年了,不一定要看。
三一、如何對治「想陰」
問:「往事渾忘卻」,但我卻容易睹物生情,陷於往事的追憶,也知道「想陰障道」,但不知如何對治?
答:最直接的辦法,你不要去睹物嘛!不就好了嗎?你不要去睹物,不要去專心看那些不必要看的東西;看那些不必要看的東西,只會浪費生命力。
「想」並不是不好,這個話很難說明白,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基於不二法門,想就是不想,不想就是想。想是虛偽的,並沒有實體;既然沒有實體,那就是沒有。假如你不是一種自私,不是一種我執,不是一種遮蔽,不是一種私慾,就沒有想陰。
所以你想要克服這個毛病,就不要去睹物、少睹物。「睹物」養成習慣了,就形成慣性,要不然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了。修行就是不斷地修正想念行為,使它合乎「法」,合乎安祥禪,這就是修行。修行不是磕頭、燒香、拜拜、吃素,不是這樣,只要你不斷地修正。「睹物思人」或者「睹物思情」,這些東西都可以慢慢修正的,修正、抽掉那些不好的因子,就沒事了。
三二、「夜裏夢多」的對治方法
問:夜裏夢多,感覺很真實,這是否跟體質有關係?
答:是和慣性有關係,不是體質,人的胚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說,第一個你平常想得太多,浪費生命力浪費得太多,你喜歡胡思亂想,結果你就神經衰弱,神經衰弱就很容易做夢。第二個你運動得少,你每天晚上睡覺以前,冷天可以用熱水泡泡腳,冷了再加一點,泡半個鐘頭以上,然後睡覺以前頂好是跑一趟,由一千公尺增加到五千公尺,然後你再睡覺,就不做夢,來不及做夢了,這個方法也可以鍛鍊身體。「夜裏夢多」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我執。
三三、夫妻信仰不同,應多包容
問:太太信一貫道,觀念上難免不協調,這是否也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安排?
答:這個話,我不敢講,為什麼不敢講?因為一貫道在理論上並沒有什麼不好。《六祖壇經》:「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信心銘》:「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都包容了。你用不二法門,「一貫道,即非一貫道,是名一貫道」,套用《金剛經》的三段論式,這個問題解決了。「一貫道者,即非一貫道,是名一貫道。」而且「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也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不要去管他一貫道、非一貫道,要有包容心,也就是說「不二皆同,無不包容」,都可以包容。
你要表現得比他更有包容力,表現得比他更正常,你看我們兩個哪一個是怪物,將來時間久了以後,大家看看。誰若是表現得像個怪物,那他就是怪物了;誰若是表現得非常大量、非常包容、非常和諧、非常喜悅,那這個人是佛菩薩。
你說到「夫妻兩人信仰不一樣」,我們(安祥禪)不叫做信仰,就叫方法。我們(安祥禪)沒有理論,只是方法。什麼方法?佛法。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安祥禪)不屬於信仰,也不屬於理論,也不是一種學術。你若做了,就可以成佛;你若不做,就是廢知識。你看了看,你也不做,結果它一點用處也沒有,就業考試也不考這個,你肚子餓了,它也不能當飯吃,也不能取代麵包,你必須做才有用。
所以夫妻不能心裏存著「一貫道好像是異端」,這就不對。一貫道創教的人是很好的,有無極派、先天派,都是很好的。好壞在乎人,不在乎法。一貫道也不是叫你做壞事,不要去管她,各人做各人的,要包容別人,不要有成見。
三四、修行要下功夫
問:學禪已經學了十多年了,但是在這當中還有許多的心結,以及對異性潛在的害怕,常常會無明障起,修行對我來說,常常有噬心之苦。恭請開示解脫之道。
答:「盡大地是個解脫門,把手拽伊不肯入」,那不是說「解脫還要去找道理」,而是你自己不肯解脫;你說學了十年的禪,其實你沒有真正學禪,學禪是要你做的,不是要你知道的。
你對異性恐懼,異性有什麼恐懼?「爾為爾,我為我」,沒有什麼恐懼的,各人吃各人的飯,異性並不可怕。說實際一點,異性還比較可愛,有什麼可怕?沒什麼可怕。
做人要保持一個純潔光明的心。你來學這個法(安祥禪),你若真正學了十年,而且是真正在做,在摸索前進,雖然沒有到家,也差不多了,起碼可以看得到家了。坦白說,你這十年沒有下功夫。
男人有什麼可怕?沒有什麼可怕,女人也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你自己若可怕,那別人就可怕,就是古人講的「莫作是念」,不要這麼想就對了。你想這個,就是障道因緣。不要想著男人可怕,你丈夫也不可怕,你丈夫有什麼可怕?很可愛呀,所以不要這樣子想。你的想法有問題,而你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理解,我也答不出來。
而且我時常講,你只要好好地過正常的生活,不要多事,不要製造問題,我感覺這樣很好,天天走在安祥的道路,不會走錯。假如你老是想著可怕的話,那是自我催眠,就不好,人沒有什麼可怕的,人有什麼可怕啊?不可怕。你若真正學禪學了十年,你都不會怕,因為物以類聚,你是菩薩,是準菩薩,你已經是候補菩薩了,諸天善神都會幫助你,你絕對不會孤立,所以不用怕。
三五、對廟宇或神像的態度
問:走過廟宇或供奉神像的地方時,不知道是要進去敬禮,還是就這樣路過?過去遇到這個情況,常常默念「敬禮十方」來打發自己的心結。
答:太著相了,你走路,誰要你東張西望呢?你只要不碰到汽車,就好了嘛!汽車太貴了,碰壞了,你賠不起。但是別的事,你不要去看它,古人講「驀直行去」,你走直道,往前走,你沒有看見祂,祂當然也就不怪你。至於說到朋友家裏,看到他家裏供了佛像、神像,你給祂問訊一下,那個也無所謂。
若是供奉佛像,你可以不理祂,祂不會生氣,因為「佛頭著糞」──你用水肥倒在佛的頭上,佛也不會生氣,因為這是他老人家自己講的「不垢不淨」──沒有什麼叫做髒,也沒有什麼叫做乾淨。您老人家自己講的,不能不認帳啊!祂不會怪你。
若是其他的神,所有的神都是有個性的,我時常講「魔的標誌就是傲慢」,任何一個魔,哪怕他小得不得了,他都會說「我是老大」,魔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有人在你面前以老大自居,你就躲開他,「您說的沒錯,是這樣子」,敬個禮,走開了,不要去惹他,也不要向他挑戰。若是佛菩薩的話,你怎麼得罪他,都沒事。但是,魔,你不要去得罪,神也是不能得罪。神是什麼?正直為神;但是祂有個性,祂若沒有個性,就不叫神,叫菩薩了。祂有個性,所以你對祂禮貌,祂高興;對祂不禮貌,說不定祂會不高興;而且神分正邪。你若修行得好,神會給你行禮。
因為大宇宙是相當公道的,沒有特權。若講起來--你說你修行十年,我修行的時間比你長多了,我幾歲就念《大悲咒》,我自己有業障,要生病,照生病。所以不要著相,也不要多事。
三六、「非分男女之想」的對治方法
問:修行對我來說,除了受困於軀殼之障外,也受困於慈悲魔,以及非分的男女感情陰影之再三出現。
答:非分男女感情的陰影,是你自己想的,沒有人強迫你想。你若不想,它就沒有了,所以你要做一次徹底的反省。
你說修行對你而言很苦,我覺得「不然」,釋迦牟尼難道是擺脫榮華富貴、自討苦吃嗎?不然,這個(修行)並沒有人勉強你。你修行感覺很苦,那你就追求快樂;追求快樂,是人的基本權利;坦白說,你感覺很苦,你就不要修了。
如果你有非分男女的圖像浮現,這是因為你胡思亂想,亂想一通。非分的男女之想,古人稱這個叫「軀殼起念」。有的人常常軀殼起念,乃至小孩子偶爾也會這樣,你看一個廣告,一個兩歲的小女生拉開小男生的褲子看看,這固然是一個很天真的動作,但是人都有聯想,看到什麼就聯想。你若不存非分之想,那你就沒有非分之念;沒有非分之念,就不太苦,修行本來就沒有什麼苦的。
我們講實在的話,出家人很苦,譬如出家人「日中一食」(學律宗的人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南山宗」),他們為什麼「日中一食」呢?保持半飢餓的狀態,他就可以打倒本能的衝動,每天肚子餓嘛,就食唯恐不及,哪裏會想到本能的問題呢?這真是煞費苦心。
所以你這個想念當然要自己淨化一下,你既然問我,我就實話實說,就是要能夠做到「時時自覺,念念自知」,念起即覺,一覺即無,要煞車,要懂得煞車,不要跟著念頭走;走久了以後,就變成心靈的陰暗面,造成神經衰弱,對自己的健康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