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禮讚」及會後解惑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講於台南巿
牛的禮讚
一、人生的理念
二、牛的德性
三、牛與佛教
四、牛與禪宗
五、釋牧牛圖頌
(一)尋牛 (二)見跡 (三)見牛 (四)得牛 (五)牧牛
(六)騎牛歸家 (七)忘牛存人 (八)人牛俱忘 (九)返本還源 (十)入廛垂手
六、結語
「牛的禮讚」會後解惑
一、歸依自己就是歸依老師
二、打破無明與觀心的究竟處
三、大徹大悟的涵義及方法
四、達到生命的圓滿的標準
五、如何把觀心和工作合而為一
六、興趣太多會破壞安祥
七、上夜班的調適方法
八、用「照」,不要用「看」
九、反省的入處
十、如何反省才能順暢、徹底
十一、安祥心是至高無上、最上一乘
一、人生的理念
活在相對人生中,人們的共同的理性認知應該是:「收穫必須耕耘,成功要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貢獻才受尊重。」假使是反其道而行,說:「我不耕耘──你耕耘,我收穫;我不努力,偏偏想成功;我不付出,就要獲得;我沒有貢獻,你要尊重我。」這叫什麼?天下大亂,世風日下。
在芸芸眾生當中,符合「以耕耘換取收穫,以努力博取成功,以付出滿足獲得,以貢獻贏得尊重」這樣的標準,乃至超過這樣標準的,在芸芸眾生當中很多。儘管人是萬物之靈,但在眾生當中,人不是頂受尊重的,因為人是參差不齊的。在芸芸眾生中,很多眾生所表現的比人高出很多,最明顯的就是什麼?
二、牛的德性
我們拿牛來說,牛的偉大在什麼地方?
牠耕耘,你收穫;牠努力,讓你成功;牠付出,讓你獲得;牠貢獻,讓你受尊重。
牛不但是任勞任怨,而且任何事情全力以赴。說這個人苦幹、努力,說這小子有股牛勁。而牛堅持原則,牠若不願意幹的,你打牠都不行,所以說像這種人別人說他有個牛脾氣。
牛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是主要生產力的來源。人,並不都是忘恩負義的,因此在農村,很多人不吃牛肉,到現在還有人不吃牛肉,他只是表示對牛的感謝與懷念。還有些人很厚道的,等牛老了、死了,他把牠埋了,他沒有把牠屠宰賣掉。而且在中國農業社會,牛付出很大的貢獻,博得普遍的尊重與感念。
在印度教的地區,牛是聖獸,神聖不可侵犯。如果有牛在馬路上散步,汽車只能停車,等候它過去;儘管那不是斑馬線,也沒有亮紅燈,但是沒有人敢按喇叭──若把牛驚動了,那是有罪的。我們人類發展的腳步,是由漁獵到遊牧,遊牧到畜牧,畜牧到農業。在這個過程當中,牛始終對人提出很大的貢獻。
三、牛與佛教
不但是對一般人的社會,牛跟佛教的關係尤其密切。
在《勝鬘經》中要讚嘆佛的偉大,沒有適當的詞彙,就說佛是「牛中之王」,就像「牛中之王」。為什麼拿牛來比佛呢?可見當時佛教徒對牛的尊重。
《涅槃經》第十八卷讚嘆佛,說佛為「龍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也就是說,在佛教徒的眼中,牛像龍一樣的崇高,一樣的高深莫測,一樣的受尊重。
在《無量壽經》讚嘆佛、菩薩說「譬如牛王,形色無有勝者。」祂的外形,祂的顏色,祂的力氣,沒有人能超過祂。
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裏,用三種車來譬喻佛教三乘──大乘、二乘、佛道,分別為羊、鹿、牛車三車,而以牛車來借喻成佛之道。說羊、鹿是假,牛車是真。
《六祖壇經》也講:長御白牛車。
在《阿含經》裏,有十二種牧牛的方法。說你要想把牛牧好,有十二種方法。這裏我們不要一件件數,耽誤時間,它的著眼點就是說,用牧牛的十二種方法來說明人修行的十二種要領。
在《佛遺教經》裏講得更具體:「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這個話怎麼講呢?它說你修行的人,修行自己的心,修行就是什麼?修心。修心怎麼個修法呢?你要像放牛的一樣,拿著個棍子,不要牠亂跑,不要牠把人家農作物糟蹋掉。
《大智度論》也舉出十一種牧牛的方法,這十一種牧牛的方法實際上不是叫你牧牛,而是叫你牧自己的心。我們只是一個略舉,要廣舉,一天也講不完。我們在證明什麼?在證明佛、佛經、佛法當中非常重視牛,牛在佛法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但是佛經,菩薩造的論,常常把牛提出來。
四、牛與禪宗
就禪宗而言,更離不開牛,離了牛的公案,就沒有以後的禪宗了。這話怎麼講呢?禪宗的「一花五葉」大部分是從馬祖那裏來的,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下面就出了兩宗,如果沒有馬祖,就沒有以後的「一花五葉」,而如果沒有牛就沒有馬祖。那馬祖是牛嗎?不是。馬祖吃牛奶長大的嗎?也不是。以前我講過,懷讓禪師就是用「打車?打牛?」糾正了馬祖道一禪師對修身的執著、對修行形式的執著。懷讓禪師就問他:「牛車不走,你是打車對還是打牛對?」他說:「當然是打牛啊!」「但你現在在打車嘛!而你不修心,你在打坐,你在約束自己的肉體,沒有約束自己的心,你坐在這地方不動,亂想一通,有什麼用?」
馬祖以後更跟牛結了不解之緣,馬祖有一天在他自己的庵堂門前散步,有一個石鞏慧藏禪師,原本他是個打獵的,在追一隻鹿,走到馬祖的庵前。馬祖說:「你是幹什麼的?」「打獵的。」「你會打獵嗎?你怎麼打?」「我用弓箭射。」「那你不行啊!你射幾個?」「射一個。」「那有什麼用呀!」「你射幾個?」馬祖說:「我要射,一箭射牠一群!」慧藏說:「大家都是生命,何必射牠一群幹什麼?太殘忍了吧,過分了吧!」馬祖說:「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射自己呢?」他說:「你要讓我射自己呀,簡直沒有下手的地方。」這個妙語雙關,哪個是我?我在哪裏?沒有我,也無處非我,所以就沒有地方下手了嘛!馬祖就讚嘆:「這個傢伙無量劫來的無明罪垢,當下瓦解冰銷了!」這個慧藏禪師因此就跟他出家了。
有一天,他在廚房裏做事。馬祖就去了,問他說:「你在幹什麼?」「我在放牛。」「你怎麼放?」「一回入草去,把鼻拽將來!」──牠只要一入草,我就把牠拉回來。馬祖讚許他說:「你真會牧牛!」──你才真會放牛!這個牛本來是吃草的,為什麼不讓牠吃草呢?因為工作的時候不能吃草。「草」象徵什麼呢?象徵見取。一般人為什麼修行不好?他不往外倒哇!卻往裏頭裝,裝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己活埋了;裝得沒空閑了,裝了又裝就窒息了。所以禪宗講究忌嘴,就是說「心外一概不受」;你要有見取,就「貪看天邊月,失掉手中珠」。牧牛就是保持心的調和、安祥,你若看到什麼就見取,安祥度就降低。
不但是馬祖如此,溈山靈佑禪師也如此。人家問說:「和尚百年以後到哪裏去?」他說:「我百年以後到山下去做個水牯牛」──在山下施主家裏做個水牛。
南泉普願禪師,也是馬祖下面的大善知識,他上堂開示,開示得非常好,他怎麼說?他說:「王老師(南泉)從小就養了一頭水牯牛,準備往河流的東邊去放,恐怕侵犯了國王的水草;往西邊去放,又恐怕冒犯了國王的水草(吃掉國王的草),不如隨分納些些(不如隨便放一放算了),總不見得有什麼錯誤!」他也是用牧牛來借喻修行。
什麼叫東邊牧、西邊牧,就侵犯了國王的水草?就是說:你一起邊見就背離中道。離不開善惡、好壞、正邪、真假、法非法……那些二元的、對立的謬見,就不是不二法門,把那些邊見通通掃除,當下「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南泉禪師用牧牛來說明修行的方法,告訴你不要落於邊見,而「隨分納些些」,就是隨緣不變,敦倫盡分,也就是素位而行。
尤其是大安禪師,大安禪師原來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問百丈:「我想認識佛,要怎麼才能做到呢?」百丈說:「你這個問題太像騎著牛找牛了!」他說:「找到牛以後,又怎樣呢?」「找到了牛以後,就騎著牛回家嘛!」
「問題是這麼簡單吶,但是如何保任呢?」那百丈也把《佛遺教經》中兩句話簡略地拿出來:「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如何保任呀?像放牛一樣,拿個棍子,不許牠看見什麼往肚子裏、往嘴裏填,也就是修行人不要叫外在任何事物進入自己的心中,也就是說不著相、不認同。
那麼,大安禪師跟溈山兩位都是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學法的,後來溈山靈佑禪師想在溈山這個地方建立道場,他們兩個兩手空空,窮和尚靠化緣吃飯,哪有錢建立道場呢?他們兩個就開荒,把那個荒地開墾出來,把山泉引下來,就開田種地。
大安禪師三十年幫助他的師兄做苦工,而他得法是在百丈那裏得的,等到大安禪師當方丈了,上堂要開示了,他說:「我大安在溈山三十年,吃的是溈山飯,喝的是溈山茶,屙的是溈山屎,但是不學溈山法。(為什麼不學法?他的師父是百丈。)每天只看一條水牯牛;牠要是落草到處找東西吃,我就牽著鼻繩把它給拉回來;牠要是糟蹋人家的農作物,我就拿鞭子打牠。這樣的訓練、調伏久了以後,這個牛真讓人憐愛呀,牠很聽話了,你怎麼說,牠怎麼做,很乖,是頭乖牛。到如今,趕都趕不走,變成一條趕不走的露地白牛了,常常在自己面前!」
那大安是不是真的在放牛呢?不是。他哪裏會放牛,哪裏還有水牛變成露地白牛?就是說調心的過程。最早先是調和它,安祥是有了,但是一不小心它就會溜走,所以你要盯牢它,久而久之,它跟你合而為一的時候,你趕都趕不走了──那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了。
所以從經論到禪宗,都是用「牧牛」的要領來調心。如果我們參考這種方法,參考這種要領來進行自己的修行,秒秒盯牢自己的心態,我相信不出百日,你就初步降伏,這種工作就是《金剛經》講的「降伏其心」的工作。所以這個牧牛在中國、在禪宗佔著很重要的地位。除了在公案當中,還有很多以牧牛譬喻修心的以外,還有所謂《牧牛圖頌》,什麼叫做《牧牛圖頌》呢?就是用調心──從修行的起點到終點畫了十幅圖來說明修學的歷程,它也是一種借喻,一種比喻。這個圖有多少呢?據我所知,圖只有三種不同的樣子──不是版,而是不同的結構,而作者就超過五十位。這五十位包括中國的、大韓民國的、日本的,日本的依山國師,他們不是創作,他們是唱和。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二種圖:一個是廓庵禪師所作,一個是普明禪師所作,有這兩種。兩種的畫面不同,廓庵禪師的十首頌也不同,而普明禪師那個牧牛圖就更明顯,他把一頭黑牛慢慢地,逐漸逐漸地變成白牛。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也變白,也就是大安禪師講的「變成露地白牛」,也都是用牧牛來借喻修行的方法,用頌隱隱約約地說明修行的要領。那麼另外,還有《牧牛歌》。《牧牛歌》流行最廣的,是蘇東坡的朋友了元佛印禪師的四首牧牛歌,此外也有六首的,也有三首的,也有一首的。所以牛在禪宗裏面可以說是因緣殊勝,關係密切。
今天我們所要講解的就是廓庵禪師的《牧牛圖頌》,我們現在一首一首地跟各位來講解:
五、釋牧牛圖頌
(一)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 但聞楓樹晚蟬吟
禪,語忌十成;說,不能說得太露骨,不能說得赤裸裸,是否故弄玄虛呢?不是。如果他都說完了,你就沒得悟了,他說一部分隱語,然後那一部分讓你自己去悟,這是一種慈悲;如果完全用說的,那就變成知解。
那第一幅圖跟第一首頌在說什麼呢?在說一個人初發心、發無上心。什麼叫發無上心呢?也就是說發菩提心。為什麼說發菩提心是發無上心呢?我們用知、情、意三方面來說明。就知的方面來講,他不滿足於常識的範疇,他要窮溯到萬事萬物的源頭,要找出萬有的本來面目。如何找?只要你能認清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同時也就認識了法界、大宇宙的一切真相。因為它是不二的,是一真的,你跟宇宙不是對立的,本質是一個。就情的方面來講,他是發大心,要普度眾生,要大慈大悲。發無上心就意的方面來講,他是要發長遠心,堅持不退,不成佛道決不中途而退。這知、情、意加起來,就是具體的發無上心。
(二)見跡
水邊林下跡偏多 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 遼天鼻孔怎藏牠
這首說明什麼呢?第二個圖,就是說求道者已知所趨向,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了。發菩提心要成佛,道路很多,有一句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佛法也有一句類似的話,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成佛只有一個,為什麼成佛只有一個?因為「千佛同體,萬佛同源」,但是成佛的方法那就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
第二幅圖只是說他知所趨向,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路了,不過還沒有開始走,還沒有開始上路。
(三)見牛
黃鶯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這個就是法眼初開,什麼叫法眼初開呢?就是初次見性。有些人認為見性成佛──「一見性」就「成佛」了,那是因地佛,也就是說你具備了甲等候選人資格,但是你並沒有拿到當選證書。如果不見性,你修什麼呢?那叫盲修。見性、見心也叫「得道」──得到了自己應該走的路線圖。得道又叫見性。見性有深淺,如果一個人修了一生,花了一生的時間窮追不捨,三十年、二十年以後見性,他一超直入如來地;有的人一接觸,得到善知識啟發,就看到生命的屬性了,那樣的力氣很小,還要修。所以見性,每個人的深淺,深廣度都不同,也就是說,修行要「如爐煉丹,如雞孵卵」。有個小朋友寫信說:「我要衝!」這個不是衝的,一衝就壞了,這個要慢慢來,要發長遠心。你說老母雞慢慢孵雞,溫度也不高,但是到了21天期,雞就孵出來了,說我用火盆烤那不就快嗎?快是快,那是叫烤雞蛋,可以當早餐。所以這個不能衝,不能加溫,要有耐心。道家煉丹,有的一百零八天,有的七七四十九天,如果火大一點,把時間縮短,那爐丹就壞掉了,所以不能用衝。
這個就叫法眼初開,也就是已經見性,但是沒有肯定,沒有證實。
(四)得牛
竭盡精神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這個就是安祥現前,有了安祥了。我時常說,正見與正受是禪的兩個翅膀。禪是向上法門,你要想向上起飛,你就要具備正見和正受,而且這兩個是互為因果,正受就是安祥,安祥就是正受與正見的當體。不管你是先有了正受或者先有了正見,有了正見,正受就跟著出來,它們是雙胞胎,如影隨形,哥哥走到哪兒,弟弟跟著;哥哥感冒了,弟弟也感冒;乃至哥哥結婚了,弟弟同一天同一個時間結婚,是孿生兄弟。說,你有了正見以後,先法眼初開,見性有了正見,然後安祥來了,就得到牛了。牛是什麼?就是安祥。剛才我們講了那一段,就是說,古人用放牛的要領來調和自己的心,保持自己的安祥,管制自己的表層意識。
那麼既然得到安祥,是否就到家呢?不是那麼簡單,就像放牛一樣,剛剛放牛,牛還沒有訓練好,你一轉眼,牠就到人家稻田去吃人家農作物,吃人家青菜,乃至吃人家草莓。而你不小心,牠把繩子拉斷,牠跑掉了,你要到處追,牠還有野性,不是那麼聽話,不會服服貼貼。所以雖然得到安祥,並不是就到了家,還有一段修心調和的功夫。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拘自逐人
什麼叫做純和呢?叫做「熟處轉生」。我們調心調到我們過去很熟悉的東西慢慢地生疏了,跟我們拉遠距離了。什麼是「熟處轉生」呢?平常我們的心是停不下來的,每一秒鍾都有個念頭,也許想什麼你並不知道,但念頭確確實實不可能會停下來。而我們看到任何東西,尤其是男生看到美女,女生看到師哥,他就盯她兩眼,而且還記得她的形象,很有興趣;聞到一些東西很香,要走過去看看,「什麼東西這麼好吃啊?吃兩口多過癮!」這都是習慣。不合自己的意思就生氣,別人說了一句話,便懷疑「是不是說我的」?所有的嫉妒、不滿、懷疑、抱怨、擔心、恐懼、生氣、對立種種,這都是過去跟自己很熟悉,終朝是好朋友離不開的,如影隨形跟著你的,現在變得跟你很生疏了,調伏既久,不斷地拋丟,不斷地自我批判,由念念自知……我經常說:修行的路,觀心就是要念念自知。古人說:「知得不為冤吶!」你是個賊,你破壞我,我知道,我看到你了,我眼睛盯著你,看你能做什麼?這個就叫做牧牛,為什麼要牧呢?就是要盯著它,不要它亂跑,不要它亂來。
得到安祥了,得到牛。得到牛不算了事,你還要慢慢訓練。得到安祥,你還要留得住。如果你的心態不對,你不肯把過去那些毛病,那些很熟悉的事,很熟悉的觀念,很熟悉的性格,很熟悉的動作,種種構成你人格內涵的那些髒東西不丟掉,跟你很熟悉的那一切不變得陌生,那你是很難自在的。你只有跟那些變得陌生了,而你就逐漸自在了。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這個是什麼意思呀?這個就叫做「生處轉熟」。剛才說我們那些毛病,多少年跟自己離不開的懷疑、嫉妒、恐懼、貪心、不滿、抱怨……這些東西跟自己親切得很,很熟悉,但是慢慢地變得生疏了。過去安祥對我們來講是很陌生的,不小心就溜走,但是現在呢?跟自己很熟了。熟到什麼程度呢?熟到那過去你要看著它,而現在你走到哪兒,它都跟著你,這個生處就轉熟。生處轉熟了,那就是保任已經接近成功。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像這樣的就接近成熟,很多人學禪學到這這個時候,認為自己已經到家了,其實沒有。為什麼呢?法執是沒有了,微細的我執還在;牛雖然是沒有了,但是人還在。像這樣是說:我在修行,我真安祥,我現在有了安祥了。安祥現在已經沒有了,已經忘掉了。為什麼呢?趕都趕不去,沒有安祥──我就是安祥,人牛就合一了;安祥就是人,人就是安祥。安祥就變成這個人的屬性了,沒有安祥就沒有他,有他就有安祥。那麼再進一步呢?各位再看: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這一首是說明什麼呢?是說明保任成功了,也就是說,保任的功德圓滿,保任功成。保任功成,也就是說,安祥趕不走了。像大安禪師,剛才我引證大安禪師話──「過去一不小心它就溜掉,一不小心它要吃人家農作物」,現在你趕都趕不走了,那就是這個意思。說你保任成功,安祥就變成自己性格的內涵,變成自己秒秒不斷的正確覺受。也就是說,先有了正見,現在正受也定型了,穩定了,也就是說,牧牛成功了。
牧牛是成功了,學法是不是成功了呢?不是。為什麼沒有成功呢?因為有兩個:一個牛,一個人,這還是兩個。凡是涉及到兩個的東西那都不究竟,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佛把宇宙說成是一真法界,只要是二──《六祖壇經》說:「一即真,二即不真」,現在雖然是保任成功,但是心裏還有安祥,還有正受兩個字;還有我與正受,這就是說還沒有到圓熟。(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各位看,它好像是在寫景,你修行到了這個境界,你就感到他說得很親切;你境界不到,你覺得他故弄玄虛。這一首意思是什麼?大事了畢。不但沒有牛,而且連人都沒有了。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岔道,也就是說,有一條歧路,搞不好就走錯。
說空,說「什麼都沒有」──因果也沒有、人也沒有、佛也沒有、法也沒有……,說《證道歌》也講:「亦無人,亦無佛,三千大千海中漚,過往聖賢如電拂」,說「一切都是假的」,這個是錯的。
我們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才圓滿?圓滿了以後要一落空,這就完了。
你說那個人牛俱忘,應該是圓滿了,為什麼到最後還經過最後一著呢?因為只要是有人、有法都不叫圓滿,凡情已盡還有聖解,也不叫圓滿。它是絕對的,是不二的。存了一個聖解,這個還是落在聖邊。最後大圓滿也就是說,連個「聖」字都沒有了。以聖解代替凡情,以楔出楔,以毒攻毒,凡情沒有了,聖解還在,然後把聖解也丟掉,那就大事了畢──澈了。
我們人的意識,我常常說,應該分四個層次:
我們醒著時候是相對意識。人我、好壞、得失、好惡、淨垢、香臭……總而言之,都是相對的,這個就是相對意識。相對意識怎麼來的呀?這是個分別心的現象。
當我們睡著的時候,就有睡眠意識。大家說睡眠意識就是做夢,NO!做夢固然是前塵緣影,是在放錄影帶,你錄過了,現在保留了,再放一遍,重點地放。但是並不是說做夢才有睡眠意識,你不做夢也是睡眠意識。說我睡著了,有什麼意識呀?若沒有意識,睡眠學習機賣給誰?睡眠學習機有沒有效?它絕對有效,你晚上戴著耳機聽,然後到了第二天以後,你再去學習,就有點兒似曾相識,容易多了。
第三種,叫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既不是主觀,也不是我執,而是說純我意識。什麼是純我意識?參禪抱著一個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像虛雲禪師倒茶把開水倒在手上,杯子摔掉了一樣,那是參一個話頭參到變成獨頭意識了。這個獨頭意識也就是說「活死人」──呆呆的,手一燙,杯子一摔,就把獨頭意識打破了。打破了獨頭意識,那就是有心無意,沒有意識了。
那麼由相對意識到睡眠意識,然後到獨我意識,然後到無我意識。打破了就是無我了,真正的無我了。這個無我,大家不要起斷見,說把個我消失了,沒有這個事!真實的永遠存在。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就是最後的,所以佛教畫個「O」來表示。你以為那個圓代表什麼?代表最初就是最後,代表不二,代表起點就是終點。下班──工作的終點,在那一點上,再點一下,重疊起來,就是休息的起點。工作終點就是休息的起點;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終點,也是工作的起點。你可以畫個圓。佛法弄個圓相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意思。否則,你亂畫圓的話,欺人自欺,騙了別人,自己也莫名其妙。
所以參禪到第四種客觀意識,那就是無我意識,無我意識不要起斷見,而是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河山大地、日月星辰統統是我,何以見得?在美國有一個人很誠懇地叫你一聲,你會答應,他雖然聽不見,可是你聽到他在叫你。當獨頭意識……你知道不知道?知道。讀《六祖壇經》讀得好,躺在床上就睡覺,睡著了沒有?睡著了。那村子外面講話自己躺在床上也聽得到,他若不講話,他也不起念,叫獨頭。再進一步,叫做無我意識,或者叫客觀意識。
大家也不要誤會,說走一段丟一段,不是,是後者涵攝前者。有很多人學法,認為分別心是不好的,把它停掉,這個完全錯,這叫斷見,這叫胡來啊(黑白來呀)!這個話怎麼講?你分別心是你生活的工具,你沒有分別心的話,你跟小孩一樣,會把大便當早餐吃掉。不是說走一段丟一段,而是說後者包容前者,把它沖淡。何以見得?因為《六祖壇經》講得很清楚:「使六根,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又說:「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又說:「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以不動為不動,以身不動為不動,那「無情無佛種」。
那麼我跟各位現在講話,有沒有念呢?絕對是無念!我現在要有念,那我對不起各位。何以證明我是無念的呢?我在念──我在說話,你在聽;我不說話──你看看你有念無念?如果你發現:既找不到妄想也找不到煩惱,也找不到念頭,那你就知道「我嘛是安呢」(我也是這樣,閩南語)。這個無念還可以講話,還不會語無倫次。各位就知道,「有念」與「無念」,它是一個,是不二的。你要把有念當有念,無念當無念,說是兩件事,那就大違背不二法門,也沒有方便,也不能救人了,那自顧都不暇嘛!自己學法中了毒。所以是後者涵攝前者,而不是完全把它否定、丟掉,只是彼此沖淡而已。
因此,我們一天活到晚,像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來了很清楚,過了不留影為念。因此,有一句詩寫得很好:「事如春夢了無痕」。古德也說得好:「若片雲點太虛」。這話怎麼講?好像一片雲在太空裡頭一樣,說有嘛?不實在;說沒有嗎?確實有。這就是整個四種心都開發了以後的境界。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來 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你看看,前一首(第九首)就說到,已經到了圓滿了,大事了畢,為什麼還要回到海邊的村莊裏來呢?廛就是海邊的市鎮,為什麼還要到社會、這個紅塵世界?大家知道,這最後一首的意思是不捨眾生。
開始我們就講,學道首先我們要發無上心,無上心就包括知情意三大部分:知的方面,要徹證宇宙實相,要知道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要找出真理的老祖宗;情的方面,要不捨眾生,大慈大悲,修行是為了眾生,不是為了自己;意的方面,發長遠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爛,生生不退。這一生不悟,下一生再來。因為偉大的事業不是馬拉松的成績,而是接力賽的成果,一段一段地幹。不是說悟了以後,大乘跟小乘有何不同?大乘就是說它是大船,它載幾千個人、上萬個人,還可以開舞會,還可以游泳,還可以舉辦籃球比賽,那是伊利莎白皇后號郵輪。小乘是什麼呢?是蘭嶼山胞那個獨木舟,它一個人兩個人勉強,三個人上去翻掉了,沉掉了。說你大事了畢,要不入廛垂手,那你就是小乘,因為你當初是為眾生而修,今天既然圓滿了以後,你當然回到人間,普度眾生。
那回到人間以後如何呢?那就是說「還是過去人,不是過去行履處」。古德講得很好:人還是過去那個人,但是他的內在生活感受,生活風采,人格內涵,完全「無同」(不一樣,閩南語)了。他是來幹什麼呢?既然入廛,為什麼垂手呢?《金剛經》講:「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度而不度,不度而度,觸機遇緣,接引有情,這就是最後行慈運悲,不捨眾生。
六、結語
說到這裏,有個問題要問各位了。因為禪是博大精深的,不僅博大,而且精細,不能夠顢頇,不能夠大而化之,不可以擔板,也就是說,不能夠不知道通權達變,要能夠通權達變。
禪要有體,還要有用,有用無體,這個沒用的,什麼叫有用無體呀?那就是胡說八道,著相說法。什麼叫有體無用呢?他得到體,有正受有正見,但是他使不出來。好像一個國術老師,國術很好,跟一個鄉下人打架,結果他吃虧了,被一個鄉下人揍得亂七八糟。人家說「你是個國術專家,你怎麼被一個鄉下人打敗呢?」他說「這個傢伙不按規矩,他亂打一通,他沒有章法。你說這個這個…」禪也有這種情形──不錯,他見性了,但是他沒有方便。你說大梅禪師見性了沒有?見性了。何以見得?馬祖親自印可,說他已成熟了。他去見馬祖,馬祖告訴他:「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法、心三位一體,心就是佛,心就是法。」大梅聽了回去就去如說而行──去修行去了。過了兩三年,馬祖想起來了,叫人去檢查一下,看看進度如何,就有個人去看他了,說:「你看到個什麼道理就跑到這裡蓋了個茅棚,就在這裡修行三年呢?」他說:馬祖說「即心即佛」,我就歇心了,我的念頭整個停止了,休歇了,我不再找了,找到了。他說:「不對,馬祖現在講的又不一樣了,他現在不講即心即佛,他講非心非佛。」大梅笑了笑:「管他非心非佛,這個老小子,他耍人永遠不會停止。管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就對了。」這個人回去報告馬祖,馬祖說:「梅子熟也!」是說他成熟了。
所以古德說:「萬象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方乃親。」你要自己不能肯定,那跟你有距離,停留在知識的層面,而不是停留在人格的內涵。佛法要變成一種人格的內涵,要展現為外在獨特的風格,也就是說一種統一的、不變的、唯一的性格,那才說「得果」──有了結果。這個大梅雖然成熟,但有個笑話傳到馬祖耳朵了,馬祖就罵他說「一個棺材,兩個死人」。為什麼這麼罵呢?有人問大梅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大梅說:「祖師沒有什麼意。」答得對不對?對。話不能這樣答,要通權變。不要跟死人一樣,不曉得權變。問趙州「什麼是佛?」「乾屎橛!」「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這個就通權達變。
像陳睦州,雲門問法,他把他腿壓傷了,說:「秦時轢鑽」。這五個字你怎麼排列組合也找不出什麼道理,他鑽了鑽,鑽了鑽……邊鑽,鑽又鑽不進去,這個當中,就把所有的想念、意志集中了,就出現了獨頭意識,也就是獨我意識,這個時候有人打一棒,把獨頭意識粉碎。因為賊,你把它集中,然後才能消滅呀!他散之四方,你怎麼消滅法?說軍人打仗,不是說把敵人趕跑了,那我打了勝仗,那沒有勝,打勝仗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要把它佔領,把它消滅,那才叫做勝利。說要打殲滅戰,全部給它大包圍,戰勝陣地,進去出不來,像一條蛇一樣,你進了口袋,把口袋一收,三步兩步甩,你就完蛋。所以禪吶,要通權達變,各位要通權達變。
各位要知道──禪是既博大而又精微,不是粗糙的,不是大而化之,說到這裏,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剛才我們講了《牧牛圖頌》而引經據典,引了很多牛與佛、與禪、與佛教佛法跟禪的關係,我請問各位:到底是人牧牛?還是牛牧人?說說看!要說是人牧牛,喧賓奪主,顯然不對;要說是牛牧人,那是栽贓誣賴,不夠公平。你究竟怎麼說呢?
本來我想說個答案,可惜讓別人搶先說了,他說什麼──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牛的禮讚」會後解惑
一、歸依自己就是歸依老師
問:嘉義地區的會友李文遠、徐明松請求歸依 導師,是否允許?
答:歸依自己呀!歸依自己就是歸依老師,是一樣的,也沒有什麼形式,就是發心。你念念以我為師,我就活在你心裏,你讓我活在你心裏,你就是我的弟子,而不是說鞠個躬,或者磕個頭,那沒有用,那是形式。禪是無相的,是「三無」──無念,無住,無相。無念,即念離念;無相,即相離相。不能像照相機,照相機底版只能用一次,每一張用一次,用多了,裝滿了,照相簿貼不下了,結果就神經衰弱,多頭意識的結果,就精神分裂。所以,歸依不必有形式,現在很多人都是我的弟子了。為什麼?你接受了我的心吶!你的心跟我同質,儘管不同量,但是質是同了,量由你去發展了,而你若離開我,把這個心態丟掉了,你就不是我弟子了。我講的話,你除了錄音以外,你也記不了多少。你要是能夠記得住我講的話,表示你很差勁,你沒有做到無住生心。老師講的話,左耳進右耳出,那個高!這個很高,起碼你沒有被老師的舌頭所轉,這個可以測驗的。
法就是心,心就是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歸依自己的心,就是歸依老師。為什麼?不是歸依你那個胡思亂想的心,是歸依你現在的心。
什麼叫做以心傳心?禪的本身它就具備強大的親和力,也就是說你無法排斥它──如果你不能排斥你自己,你也不能排斥禪。什麼叫做同化力?你坐在我面前,你找不出妄想,你不可能有妄想出來,因為它不敢出來,因為妄想屬於陰(五陰),你坐在我面前,雖然日光燈是低溫的,但你臉上會感覺到「燒燒」(熱熱的,閩南語),所以陰性的東西見了陽,它不敢見,所以你的妄想不敢抬頭;物以類聚,但是你內在的摩訶般若,它抬了頭了。抬了頭,你就醉三昧酒。什麼叫醉三昧酒呢?沒有喝酒,醺醺的、飄飄然,這就是醉三昧酒,也就是佛法講的正定,因為這是修行者的真實受用,有這種心態,使你飄飄然,過化存神──事情過去了,化掉了,現在保存的是你的精神,就是說精神不死,這是修行者真實的受用,所以又叫正受。
二、打破無明與觀心的究竟處
問:弟子張克帆頂禮,請教 師父,觀心的究竟處是觀自在,我覺故我在,剩下一個感覺,是否正確?而大悟小悟只是知見的深淺,真正證悟,經上說必須打破無始無明,請問 師父,保持定慧圓明的安祥覺受,繼續向內看,是否能夠豁然貫通?恭請開示。
答:那是必然的,那是必然的。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就是機械慣性,就是受機器操縱。我們每個人的肉體,六十兆細胞堆積的這個肉體是個化學工廠,它可能也製造毒氣、毒氣彈。你若是一天到晚搞陰謀,想整人家,害人家,你就是毒氣、毒氣彈的化學工廠;你若一天想幫助人家,使人家活得好,你就是那個清潔劑、殺蟲劑的化學工廠,但是它不是用第一義來說明的。它可以把澱粉變成糖,再轉化成甘醣,一部分變成脂肪;它可以產生性激素,可以產生細胞激素,可以產生白血球、紅血球,那東西很多。我們肉體的功能很多是我們人類所沒有發現的,而人到死,他的腦力開發不到百分之一二,有太多的智慧還沒有發露出來。為什麼?障礙太多,裏頭擠滿了常識,認為「安呢就對」(這樣就對,閩南語),這樣就錯了,這怎麼對呀?你看這是冷冰冰的,死的,靜止不動的,所以被眼睛欺騙了。人最大敵人就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賊當中最壞的就是我們的眼睛,常常欺騙我們。說這是靜止的,它可能靜止嗎?所有物質都是原子堆積的,所有原子都有電子,所有電子都不停轉動,電子若一停止,質子就消失,它怎麼可能是靜止的呢?所以你被眼睛欺騙了。
什麼叫無明?就是你想什麼都不知道。你為什麼煩惱,你也不知道,你問醫生,醫生說這是情緒的週期性現象,這是情緒的低潮來了。那是「黑白講」(亂講,閩南語)、愛說笑、「無這代誌」(沒有這回事,閩南語),絕對沒有這個事!你要找出原因來,它就消失了。「一切結果都有原因」,而有結果,你不知道原因──你今天非常興奮,為什麼興奮?不知道。今天非常煩惱,找不到原因,乃至於人不可能停止思念,除了是參禪的人以外,但是你在頂好市場散步一小時,人家問你散步想什麼?你說:「沒有想,根本沒有想。」不是沒有想,而是想什麼你不知道,這就是無明吶!你看到什麼東西都認為假的是真的,都看錯了;有害的,你說是好的,往嘴裏放,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認識自己,往深處說不認識自己,往淺處說,為假象所欺騙。什麼叫假象?參禪要真參,不要求那個廢知識,不要淺嘗輒止。什麼叫假象?佛法講的無自性,沒有不變的自己。你看天下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你看這房子,沙子歸還到河川,水泥歸還到山上的石頭,鋼筋歸還到山上的原礦,人工叫他回去,你分析到最後,找得出那一成不變、永恆存在的房子嗎?沒有。它只是一種條件的組合,所以佛經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原本沒有,而你卻看成是真實的,還「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呢──海不枯、石不爛,天不長地也不久。
所謂觀心的要領就是「念念自知,秒秒自覺」。這個要領還不簡單嗎?念念自知:你想什麼,你知道。說你要如何排斥它,這個都不重要。這個賊呀,你要不知道,你就倒楣。你看他進來了,你說:「老鄉!請坐,喝茶。」他能偷你東西嗎?他說:「我不是來喝茶的,我是來偷東西的。」他會這樣嗎?你這個妄想來了,你知道,你說這是妄想,你打不打它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知道了,它就不足為患吶,就怕不知道,就上了當。有個小偷在摸你口袋,你說:「老兄!你的手放錯了地方吧?」他說「歹勢」(不好意思,閩南語)就走了;你要不知道,他就把你錢扒走了。我有一次擠公車,有一個人掏我口袋,我說:「老兄,你手放錯地方吧?」他說「歹勢歹勢!失禮失禮!」(不好意思、對不起,閩南語)。我說:「沒什麼,人常常會犯錯的。」所以觀心的要領最簡單了:念念自知,秒秒自覺。而你要想到家,到家就是有結果,有結果就不變。什麼叫不變呢?要通得過考驗。別人罵你,你不生氣;你中了第一特獎,不是說你買六合彩,而是說你統一發票中了第一特獎,你沒有血壓上昇,也沒有興奮;你丟了一件東西你也沒有因此而少吃了半碗飯,這就叫有了結果了。有了結果就肯定了,就不再退失了。至於說你想要安祥,就是就路還鄉。古人講的、所有的佛法講的統統是安祥。什麼叫體用不二?我就是安祥,我做事是安祥在做事,這就是體用不二啊!什麼叫定慧不二呢?如果偏定就無記,偏慧就是掉舉,掉舉就是「黑白想」(亂想一通,閩南語)。那你安祥,說話不會語無倫次,文章寫得絕不會陳腐,而人心裏絕對沒有一個成見,沒有一個固定的念頭存在,這就叫做觀心。安祥就是高級的觀心,安祥也是牧牛,安祥也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們提出個安祥禪。因為工業時代叫各位去打坐觀心,那是強人所難,叫你去參話頭,那平常沒有參話頭,汽車都不讓路,都碰上你,你要一參話頭,恐怕不要經過樓梯,二十層樓,一步就下來了。那的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廢寢忘食,不捨晝夜,天黑天亮都不知道了。為什麼?參到那個境界,是心光發露,晚上不用開燈,你也可以看報了,但是你也沒有那個心情看報了。所以克帆吶,你只要守住安祥,你就到家了,沒有什麼東西!如果你有二三,成於一,敗於二三。我不反對各位棄暗投明,因為我是暗吶,你們可以投明,另投明師,我都歡迎,但是你既然學我的法,就不要再摻別的東西,因為兩種東西會起化學作用。棉花跟硝酸不在一起各有各的用處,棉花一旦硝化了,就變成了砲射藥,變成了火藥;甘油跟硝酸各有用途,甘油一旦硝化了,就是最敏感的炸藥。所以不要摻和,雜毒入心很難治。你跟我學法,又跟別人學,結果兩敗俱傷,不是我跟別人兩敗,而是你──我們兩敗,你一個人俱傷,那是不好。
三、大徹大悟的涵義及方法
問:會友連小姐、彭小姐問題類似。請問一、何謂大徹大悟?如何才能大徹大悟?二、什麼標準才算是已達到生命的圓滿?第一個問題:何謂大徹大悟?如何才能大徹大悟?
答:所謂大悟,大家把「悟」字拆開來看,「悟」字就是「我」跟「心」兩個字,拼成一個「悟」字。大悟就是明心,大徹就是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起點、源頭。要到了理未萌,事未生,眾生沒有出現,威音王以前,看它是個什麼?你要肯定了,就見性了;你要是不肯定,就是入寶山而空手回,這樣的人很多。至於見性,就是看到、見到一切事物的屬性,我給各位一個引子:你看水是濕的,不管它是氣體、液體、固體,氫二氧一不變,分子式沒有變,濕性就在,濕是水的屬性;火,不管太陽表面的幾十萬度,或者燒了酒精二百度,它都是熱的,不熱不能叫火。所以水性濕火性熱,生命的屬性是什麼呢?你比我還清楚,你就是不肯用腦筋,也就是說,你不願意付出,你只想獲得。「耕耘你去耕耘,收穫我來收穫」,那「無這代誌」(沒有這回事,閩南語),不可能的!你稍稍用點腦筋想一想,你就找到了。別人參了三年,你回去參個三天吧!保險你能夠大徹大悟,就能夠見性,大徹就是看得很徹底,找到一切煩惱的祖宗,找到一切生命的祖宗,找到一切真理的祖宗、始祖,而不是曾祖、祖父,那不夠的,要找到萬事萬物的最初因。找到最初因,你就看到永恆相,你就離生滅,就是超越一切的哲學了,就超越一切的宗教了。所以禪的特色,就是超越──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至於說我打你就是不打你,那我打你好了,如果我打你也是不打你,那個就是矛盾,那就是開玩笑,那就是戲論。說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把你錢拿走了,就是我給你錢了,天下有這種事嗎?這叫戲論。什麼「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那叫四句百非,「有、無、非有、非無」叫做四句,發展成一百個非,那就是戲論,徒亂人意,搞這一套愚不可及!
怎麼才能大徹大悟?你就要聽:第一個,你就保持安祥,久了以後,它自己起變化,為什麼?「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那是外面來的。你本有的智慧要是開發出來,一切具足,與佛無異。六祖大師沒有念過書,他說的法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六祖就沒有禪宗;沒有禪宗,儒家思想就僵化了,有了禪,才有了宋、明心學(又叫理學);有了禪,才有了中國藝術的獨特風格──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既寫實又寫意;有了禪,才有了中國的文學──禪文學。所以修行吶,大徹就是徹見宇宙實相,我再指給你一個要領,就是找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是什麼,萬生萬物從哪裡來?找到了你就對了,你要肯定。什麼叫大悟呢?徹底認識了永恆的自己。而現在的肉體,這是個機器,日本的高橋先生說,這是個「緣生之舟」。禪宗說:「無量劫來賃屋住,不知誰是主人翁?」你是主人翁,這個肉體是你租的房子,用完了還要還給人家,這不是你的!就是這樣。大徹就是認知宇宙萬生萬物的最初因,大悟就是徹底認識原本的自己,不生不滅,永恆的自己。認識了自己,生就是不生,滅就是不滅,念就是離念,假的就是真的。為什麼?「我是法王,於法自在」,既然是假的,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當下假的本體就是真的。為什麼?冰是水,泡沫也是水,即假即真,一真一切真,徹悟了以後,很好。你要是能夠守住安祥,三年兩年,你不變,它自己會發酵,會膨脹,會把你內在生命潛在力引發出來,它會讓你強迫中獎,無法拒絕。
四、達到生命的圓滿的標準
問:第二個問題,什麼標準才算是已達到生命的圓滿?
答:這個沒有標準的,這個不能用秤秤,也不能用尺量。你說你達到生命圓滿,你到我這裏來,我來給你衡量衡量,掂一掂你的分量就知道你是真圓滿是假圓滿。這很簡單,你生命圓滿了,你一定是污垢去盡了。圓滿不從外得,不需要從外面補充什麼東西才能圓滿,而是你原本就是圓滿的,只是你被埋沒。被什麼東西埋沒?被心垢、罪垢,你明知故犯,一切錯誤罪惡所埋沒。王法無私,還有貪官污吏;佛法法爾無私,有業必有報,連佛也不例外,沒有特權,沒有例外,是最公平的。你要達到生命的圓滿,你必須把諸陰銷盡,你能把它消掉百分之七十,剩下百分之三十,那你就具備了相當大的同化力,你就能夠做法的現證,就使人品嘗到法的甘露滋味,而親自感受到無住無念無相,親自感受到空空朗朗,秒秒安祥,這個證明你是圓滿的。如果你沒有親和力,沒有同化力,那你就還差得多。
五、如何把觀心和工作合而為一
問:台北一位會友請示,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把觀心和工作合而為一?恭請開示。
答: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如果你這麼問,說「我太太如何把買菜和帶孩子合而為一」?那這個答案更好答了。說你買菜牽著孩子,不要鬆手,稍稍注意這孩子,一鬆手就溜走,他在哭(找媽媽),你在急(找孩子),所以禪宗對這個事叫管帶,也叫牧牛。剛才我講了半天「牛的禮讚」,各位聽了「牛的禮讚」,答案都在裏邊。你要像帶孩子一樣,不要鬆手,一鬆手就丟掉了,不妨礙你做什麼事,只要你隨時照顧腳下,腳是走路的、行的,實際上是要你照顧心態,古人是很幽默的,他說「照顧腳下」,實際上就是要你照顧心態。秒秒照顧自己的心態,你就成功了。你可以保任,你能夠保任安祥,也就是說工作生活不妨礙修行。你看《指月錄》,有個人專門炸油糕,結果炸油糕她悟道了,所以工作不妨礙修行。人要秒秒工作,活在責任義務裏,而且人要把工作當享受,從工作當中發掘樂趣,我說工作就會給你智慧,給你榮譽,給你成就;你要帶著無可奈何、厭煩的心態去工作,工作就給你懲罰,給你羞辱,給你失敗,給你打擊。我說你要不工作,有錢吃飯而不做事的話,我說你不要叫我老師了,我說除非你出家當和尚,不要上班了。還有個人說「我不要結婚」,我說你不結婚是很偉大的,但是你晚上會夢遺,這就不好了,倒不如結婚了。問題在這裏,各位要走中道,你脫離了中道,就不對。
六、興趣太多會破壞安祥
問:台北會友黃小姐請教:對於工作專業化的追求如何適可而止,而不至於變成對名利的追逐?興趣太多,好奇心太強,是否會破壞安祥?
答:那絕對破壞,天下本來平淡,有什麼奇?無奇。你到處追求,你研究一門學問,這是好的,不管研究哪一門學問,你專業的深入,那不叫追求名利,因為名和利是副產品,你的努力是真實的,而你工作的成績是主產品,名利是跟著來的,你把它看作碾米廠的糠,就對了。你有名利,你不追求名利。學正法的人,參禪的人,許多東西是不求自來的。你說「我想開悟」,你要開悟就開悟,那大家都要開悟,大家就都開悟了,那不是這回事。「你要收穫,請先耕耘;你要獲得,請先付出;你要成功,請先努力。」我不是無的放矢,我為什麼開頭講這幾句話?這是人活在現實相對人生當中可以保證修行成功的基本前提。你要不肯這樣,你沒有辦法修行成功。你那個興趣廣泛就不對,我時常講,如果你把參禪當作生活的唯一興趣,而不是興趣之一的話,假以時日,功到自然成;如果你把參禪當作興趣之一,還有更多興趣的話,那參禪不會成功。因為參禪是最偉大的事業,這是生命開發,一勞永逸的事業,一次成功永不退轉,一次開悟永斷無明。這樣大的事業,哪是附帶辦一辦能夠辦得好的?不可能的。所以,你不想參禪,一樣做個好人嘛!禪的基礎:做個光明磊落(的人)。佛有十個名號,十號之一就是「丈夫」,大丈夫,這種大丈夫用孟子講的註腳也可以用得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簡單地說,「不可告人的事斷然不為」,光明磊落,也就對了。如果你興趣多多,結果注意力、生命力、精力都分散了;如果你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實際上是樣樣稀鬆;如果你十八般武藝你專攻一項的話,而可能就精通。所以成於一,敗於二三。也就是說把你的情感,智慧,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爆發出智慧的火花,開放出生命的花朵。你要是不能形成一個焦點,就違背了佛說的「制心一處,事無不辦」,就違了佛的明誨。所以一定要集中,集中才能發揮生命力,凹面鏡必須形成焦點才能發光發熱,如果它那個投影很大,那它那個溫度很低,要集中。
七、上夜班的調適方法
問:台南林先生請示:因工作上的關係,常常需要熬夜,生活不正常,體力益顯不足,在此狀況下,原本紛亂的心態更加無法控制,是否有解決方法?恭請開示。
答:這個解決的方法──像這個難題,應該你自己解決,你不能把燙手的山芋丟給我。但是問題也很簡單,上夜班的人很多:報館的排字坊,新聞工作者,都上夜班,乃至於電信局的人跟通訊工作人員,他都上夜班,他不但上夜班,而且不固定,今天一、三、五,明天二、四、六,那是不一定的,如果你能保持秒秒安祥,你不睡覺都沒事。人長了嘴巴可以信口開河,但是我說的話是可以通得過實驗的。如果你聽「安祥之歌」、「自性歌」,聽到高興啦,聽到早上四點鐘,你再睡覺,早上六點鐘起來,你照照鏡子,容光煥發;如果那一夜,你是給禪學會寫文章,而沒有睡覺,你第二天容光煥發,你很擔心氣色不好、精神不佳,結果你同事都說你今天氣色非常好。而你那個上夜班並不是影響健康的絕對因素,而是你的心態,你沒有辦法約束、管理你自己的心,想念太多,先有成見,說「我上夜班這個影響健康」,自我催眠,它就影響了,那叫自我催眠。有很多人悲觀說「我這個事要倒楣」,結果倒楣了,你天天想倒楣,禱告就倒楣了。所以你心裏不要想,你說「這個很好,白天睡覺最好了,起碼不必怕鬼嘛!這最好」,你要抱著喜悅的心情,管著自己的心,「莫黑白想」,不要胡思亂想,躺在床上把一切念頭停止,你要有這種毅力的話,那健康馬上就恢復了。你每天有機會多唱唱「自性歌」、安祥之歌」,保證好像太陽照射你的臉一樣,會感受到法的光。你說「老師講法的光,我看不到」,人對於光眼睛能接受的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不能接受,紫外光、紅外光都看不到,但你會感覺到熱輻射。你能夠常常唱歌,唱到心窩發熱,它就會容光煥發,一個容光煥發的人,他當然健康的表徵已經出現了,哪會不健康?會健康。
八、用「照」,不要用「看」
問:中壢黃先生請問:做事時難免要對外在認同,這算不算取相認同?恭請開示。
答:對外界認同難免可免,雖然是難,並不是不可能,難免並不是不可免。你不要用「看」,因為禪宗不是用「看」,而是用「照」。用鏡子去照那個東西,清清楚楚,用照就平等了。不管是七十歲禿頭的老太太跟十七歲美麗的小姐打同等的分數,每個人一百分,皆大歡喜。你要用肉眼看,那老太太打三十分,小姐打九十分,那就有了差別了,你用照。口說無憑,你們現在看我,就是用照,說我這個人似幻似真,若有若無,就是這個感覺。那不影響你工作,我們都是通得過實驗的,你不妨試試看。試試看,現在講是沒有用的。你用照,你不用去取相,用照,那都是一樣。所以古人說「省力處即是得力處,得力時即是省力時」,你用照的,省心省力,效果奇佳,比你那個執著的要好多了。
九、反省的入處
問:台北會友黃先生請教:反省沒個入處,不知從何開始,請 老師提示。
答:反省沒個入處就是反省不夠由衷,馬馬虎虎,「青青菜菜」(隨隨便便,閩南語),沒有就算了,那就不用反省了嘛!要由衷,發心,發大心,然後說「不反省、不改過,煩惱永遠與錯誤同在,毀滅永遠與罪惡同步。」當你走向罪惡也就是走向毀滅,當你製造錯誤也是在製造煩惱。你說我要想不煩惱,瀟灑自在,一定要找出快樂無憂的原因來,你不把因子抽換,事情永遠不會改變,而修行只是改變自己,很多人搞反方向了,總想改變別人,說這小子不順眼,說這小子怎麼掃把這麼拿法?不對!那個小子吃飯怎麼嘴巴直響,像個豬……這都是你生氣的原因、誘因,你沒有想到,你不但吃飯嘴巴響,而睡覺聲音更大。所以人吶,要向內收斂。越是決心要瞭解自己,決心要改過遷善,那是個決心問題,要有心力,心力跟這個反省有直接的關係。若沒有心力的人……反省就要由衷。什麼叫由衷?這不是勉強,這不是一種工作,一個負荷,而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自我開發,比三溫暖還享受,你要有這種想法。然後你說「我不反省就不能認識自己,人要不認識自己,那是欺人自欺,我先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反省認識自己以後,就發現這個宇宙太多不公平的現象了:什麼人為萬物之靈啊?人比狗都不如,這個話說得太過分?不過分。那個狗,牠主人再窮,牠不會棄暗投明,牠一定跟著你,你不餵牠,牠也跟著你,那來了生人,牠還是在叫,盡忠職守。人不然,人很現實,人很追逐名利,不講道義。人雖為萬物之靈,多出一個思維能力跟智慧成分,但是人在本能上超過所有動物,這個狗一年發情一次;人不要說每天發情,有些人每個小時都在發情,這個可惡得很。人要不管住自己,人就要毀滅自己。你看你這樣子活著,你怎麼能說你光明磊落呢?愛講笑,「無這代誌」(沒這回事,閩南語),那怎麼可能呢?所以反省你才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再不要洋洋自得,高人一等。當你看到你赤裸裸的,你說「我實在不是個玩意兒,不是個東西」,一切罪惡瓦解冰消。你有個基本前提就是不再犯,你若明知故犯,說這個是壞的,明明知道壞,還去做,若說「那個罪性空」,空不空?你試試就知道,不會空的。
十、如何反省才能順暢、徹底
問:最後一個問題,淡水黃先生請教:每次在反省時總感覺到窒礙難行,無法反省得順暢、徹底,是否因業障太重?該如何才能進步?恭請開示。
答:你要是先合掌,說「我今天確實沒有什麼事情了,家裡沒有事,工作也沒有事,不會有人找我,找到我也不會有什麼重大問題。」而且你不必說我今天要訂個進度,我要由現在反省到前五年,不必。你可以把它拉長到一年的時間,也可以用一個禮拜來完成,要看進度。你反省不下去就是由衷度不夠,你一提到反省,頭大了,怎麼反省呀?啊!這個麻煩。你要是怕麻煩就沒有辦法了。你要由衷,先合掌禱告,這個禱告也是自我催眠,也有外力幫助。你不妨說──雖然是自我催眠,不妨自我打氣,自我欺騙,好在於己有益於人無損。你說「老師您幫助我反省,啟發我的反省樞紐,給我開開發動機,讓它發動吧!」然後自己心裏念頭先掃光,然後以時間為經,以對人對事為緯,寫出來。就像打麻將,打出來你要收回去──見光死,你不能打出來又收回去,這不可以。打bridge (橋牌)也一樣,牌拿出去就拿出去,不能再換。而你寫出來了──最大的罪惡就是,你做了壞事,別人不知道,還把你當君子,那這個人罪很大;最大的功德是,你做了善事,別人不知道,還認為你不做善事。不求人知的功德最大,怕人知道的罪惡也是最大,而你把它寫出來,它就曝光了,見光死。然後你看看哪些是可以補救的?說「我小的時候偷了我舅舅五塊錢」,連本帶利我還給他,我還寫封信道歉。某個人我打他的小報告,捏造謠言,他人死了,我就觀想他坐在那兒,我給他頂禮磕頭,請求他寬恕;他人在我就直接去了。本來你偷東西,別人不知道,認為你還是個君子,你若說「我偷了你的東西」,那不就是小人,人家看不起你!打了不罰,罰了不打。《金剛經》說:「是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先世罪業當得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一個人吶,曝光是一件好事。有人侮辱你,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事實根據的,要感謝他,你自己經過別人侮辱幾次以後,你自己感覺心裏輕鬆多了,心頭那塊石頭搬走了。所以要由衷,要由衷,自己先作醞釀,作任何事情先作準備,這是很重要的。先對自己說「反省很重要,我若不反省就不認識自己,自己尚且不認識,怎麼能認識佛、認識摩訶般若呢?所以反省是必經的,而反省是一種享受,這是偉大的工程,對我來講也不費事。」你先自我醞釀一個階段,然後很清閑了,一切事情都放下。如果你是太太小姐,先把瓦斯爐關上,你不要反省反省,那裏在冒煙,那就不對了。諸如此類,事先要有妥善的準備,把一切干擾因素、限制因素排除了之後再作反省,如果心掛兩頭,乾脆不反省,這個事情並不要求進度,沒有人強迫你要訂進度。你一年反省完畢也可以,一週反省完畢也可以,當天反省完畢了,那超音速,那更好。你若不反省,也沒有人把你送法院起訴,你不反省也沒關係。反省是件好事情,是一種徹底認識自己,糾正自己偏執個性的不二法門,也是降低修行障礙,消除障礙的不二法門。
十一、安祥心是至高無上、最上一乘
沒有了吧?總而言之呀,告訴各位,末法時期──我最後就想發點牢騷。我剛到台灣來,沒有什麼補給證,只有薪餉手牒,上頭寫著「即說即做」,每一條一個月,最後寫一行字:「即說即做,實情實報,不發牢騷,不誤時間。」每個月撕一條,那個「不發牢騷」,上面「不」字撕掉了,就是發牢騷,因此我就養成發牢騷的習慣……。我今天跟各位發點牢騷。這個末法時期,弘揚最上一乘是很難的,第一個你理解力不夠,你看不是法執就是我執。我執:說我得得個什麼好處,這個沒有什麼好處,只是發掘出自己,你也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因為《法華經》說,一個富家子流浪他鄉,兵慌馬亂,臨走的時候,他的母親把他衣領縫了個夜明珠,他也不知道。也忘了告訴他,本來想告訴他,賊人來了,說「快跑!」,藏著夜明珠去要飯,去給別人做勞動,做最低級工作,回到家裏才知道有個夜明珠,好高興!你高興什麼?這原本就是你的,你並沒有得到什麼。自己原本是佛,只是你多了一些東西,把它去掉,那佛就抬頭了,你要不去掉,你就把佛埋沒了,你自己埋沒你自己。說真實法是信願行證,是可以驗證,可以證實,通得過實驗的。你們那些問題都是枝節的,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你坐在我面前,心態改變了沒有?是不是空空朗朗?有沒有熱輻射的感覺?說有,那表示對你相應,請你保持現在的心態,那就就路還鄉,就到家了。你要是保持不住,那表示你障礙很深,你要反省,你牧牛的功夫不夠,你沒有拿著個杖子守著牛,不要讓它亂跑、亂吃、亂破壞。如果你坐在我面前還是心猿意馬,亂想一通,那表示你不相應,你以後也不必來了,來了浪費你的時間,增加我的歉意。
如果你相應了,那請你保持你現在的心態,因為佛、菩薩、阿修羅、魔鬼、上帝,他的差別不在外形而在他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就是孔子給《易經》寫繫辭:「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也是莊子講的:「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把心就像鏡子一樣,也是唯識法相宗講的大圓鏡智。你坐在我面前的心態是至高無上的,是最上一乘的,這是以心傳心的,以心傳心不是說說的,你已經實驗到了。如果你還不能發長遠心,盡形壽──全生命、全感情、全人格、全理智投入的話,你埋沒你自己,沒有人埋沒你。你是甘願放棄生命開發,甘願永恆被埋沒。你原本是佛,你只是被埋沒了,你要東找西找,找些道理,那就是反其道而行,為什麼?你其所以不能恢復你的佛性,是因為你東西太多了,而不是缺少什麼。你再往裏面填,你原來是被埋沒,填多了就被壓死掉了。佛性固然不死,但你勉強壓制它,它就受不了,說不定就給你壓得變形了,所以要珍惜緣生。